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豫剧祥符调孕育于宋以降的政治、文化中心河南开封,其历史渊源悠久,由明末清初时“异军突起”的地方剧种梆子腔发展至今已逾三百年,此间名伶辈出,人才荟萃,经过大批演员的实践形成了渐趋成熟的艺术风格、旋律走向、唱法和表演程式。18、19世纪之交,经由“蒋门”和“许门”两大班社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祥符调艺人。后经历水患,“蒋门”流散,艺徒分散在省内各地及鲁西南、苏皖交界办班教戏。故学界有豫剧其他三大流派(豫东调、豫西调、沙河调)皆源自于祥符调一说。起初由于旧社会封建礼教的制约,限制十二岁以上的女性上台表演,祥符调经历了很长一段以男性舞台角色和男旦(外八角)的表演为主的时期。20世纪二十年代左右,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一批优秀的祥符调女艺人率先冲破禁锢走上舞台,开启了以“内八角”为主的新时期。祥符调也逐渐脱胎换骨,由这批优秀的女艺人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革,焕发出新的生机,以河南开封为中心发展出鼎盛之势。陈素真则是首批祥符调女艺人中的佼佼者,更与现代豫剧之父樊粹庭通力合作,打开了祥符调发展新局面,揭开了现代豫剧发展的大幕。陈素真生于梨园内,长在戏台旁,授业恩师是被称为豫剧界“通天教主”的孙延德老先生,虽具有得天独厚的成长环境、艺术资源,及因热爱而勤奋、因勤奋而“天赋异禀”,但其并不出众的嗓音条件和宁折不弯的性格却使得她的艺术生涯跌宕起伏。由于种种原因,她在现今社会不是最具有广泛知名度的戏曲艺术家,但其在戏曲上的改革和成就是戏曲界的前辈、同仁都有目共睹且十分敬重的——她冲破封建禁锢作为首批坤角登台演出,凭着对戏曲演唱的热爱和钻研,为传统剧目创制新腔,创新板式连接方式,改良化妆技术,创造出独特的舞台表演程式;她与同时期的女演员司凤英、马双枝、田岫玲等齐力打造出祥符调旦角唱腔;她创造出的唱腔被誉为祥符调“正统”;她承前启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遗余力地尝试改革和创新;她与樊粹庭在艺术上珠联璧合,创作出《凌云志》、《义烈风》、《三拂袖》等极具时代意义的数十部新戏;她在经历坎坷,嗓音完全失润之后,仍发挥余热奔走教戏,培养出关灵凤、吴秀波、牛淑贤等一批优秀的戏曲名角。她所创立的陈派艺术虽极具其个人风格,但却形成了当时坤旦“无腔不陈”的局面,时至今日仍活跃在当今戏曲舞台上,深受观众的喜爱和追捧。本文尽量避免以往硕士论文中对于陈派艺术研究停留在舞台表演上,而对其唱腔仅仅进行文字描述、或仅有少数本体研究的现象,着重从其唱腔音乐本体入手,运用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学和音乐形态学分析方法,通过对曲谱的对比研究、对陈素真经典唱段的剖析,探究陈素真的创腔规律,揭示造就其演唱中所存在的审美特性的深层原因。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陈素真的唱腔放置在1930年代左右豫剧的发展环境下进行观照;从音乐本体出发,揭示出陈素真唱腔能够自成一派的原因在于对豫剧祥符调传统唱腔的继承,和对其他艺术种类、其他流派唱腔、同时期其他艺人唱腔的大胆借鉴;运用传统音乐结构学的研究方法,分析陈素真唱腔中的个人特色腔音、腔音列和常用腔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