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履行中央银行职能以来,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便具有相机抉择的特点。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开始实行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然而,近些年来的货币政策实践表明,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有效性正在下降,因此需要对现行的货币政策框架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完善。本文试图从新凯恩斯混合菲利普斯曲线的角度讨论在通胀惯性和通胀预期的双重约束下,我国应如何实行前瞻性的货币政策规则。为此,首先对货币政策、菲利普斯曲线作了系统的描述,梳理了二者之间的理论关系。然后,以融合了通货膨胀高阶滞后项的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为基础,构建了前瞻性货币政策规则(利率反应规则)的线性理性预期模型及最优形式。最后,根据2002年第1季度至2014年第2季度我国的通货膨胀率(CPI)、短期名义利率(7天同业拆借利率)和名义GDP等样本数据,经过数据分析和处理后,利用SVAR模型对上述理论框架进行了结构参数估计和冲击响应分析。研究发现,我国菲利普斯曲线具有高阶滞后混合菲利普斯曲线的特征,以CPI为基础的货币政策规则(利率反应规则)具有明显的前瞻性和惯性特征,且时滞性较强。因此,货币政策应从降低通胀惯性和管理通胀预期两个方面入手。基于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并结合其他国家货币政策施行中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的货币政策实践提出以下建议:明确维持价格水平的稳定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提高货币政策制定的透明度和施行的信用度;灵活选择和积极运用多种货币政策操作工具;加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