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以毛泽东为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从“革命到建设”的独特的现代化之路。西方学者对毛泽东这一独特的革命和建设理论进行了诸多研究。1951年,美国著名中国学研究专家本杰明·I·史华慈(1916-1999)首次提出了“毛主义”这一理论概念,其最初内涵被界定在中国的革命战略理论上,它认为,以农民为群众基础的中国共产党,利用中国广大农村远离当时的军事和行政权力中心这一有利条件,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这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所论述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背离”。“毛主义”这一概念成为西方毛泽东学研究领域内的主流范式和学术传统,得到了西方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和不断发展。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者围绕“毛主义”的革命战略涵义,展开了第一轮的争论,并对毛泽东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倡导的“延安式”社会发展道路和在革命胜利之初为巩固政权、恢复经济等所采取的方针政策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20世纪80、90年代,西方学者对于“毛主义”思想体系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一些新的理论概念被纳入了这一思想体系之中,他们用这些新的理论来着重分析毛泽东自1956年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西方学者笔下的“毛主义”没有对毛泽东的思想含有贬低之意,本文试图以西方学者对“毛主义”这一思想体系的研究发展为主线,来论述分析他们是如何看待毛泽东领导中国所走过的从革命到建设这条现代化道路的。在西方学者视野下,毛泽东现代化道路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独特性”,它不同于西方世界实现现代化的途径。以农民为主力军,以农村为根据地取得了革命的胜利;经历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一特殊的社会发展阶段而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在发展模式上模仿苏联又力图超越这一发展模式。这一“独特性”是毛泽东力求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起来的结果。毛泽东这种立足于本国国情,寻求适合中国发展道路的探索精神对于其以后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完善和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