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业是人类立身之本,是社会稳定之基。近几年来,全球性经济危机此起彼伏,加之我国经济长期以外向型劳力产业为结构主导,高校扩招过后的“蝴蝶效应”也日渐凸显,大学生和农民工的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各民生问题的焦点和难点所在。本研究主要基于重庆08年底出现的数以百万计的农民工失业返乡和每年数以十万计的自然性新增农民工流向社会的两大现实问题而引发的触动和思考。笔者认为,市委市政府为改善民生、促进就业,每年耗资上亿元人民币来专门用于培训农民工的政府行为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确能发挥非常之功效,但从长远来看,这也只能是一种囫囵吞枣、自欺欺人的短效行为。毕竟政府并没有追根溯源,从农民工就业技能缺失的源头出发来真正解决这一问题。农民的源头在农村,农村的阀门在学校。重庆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多年,绝大部分自然性新增农民工都毕业于广大的农村初中学校。三年的农村初中教育是这些新增农民工是否成为问题型农民工的关键所在。论文以渝东南县城周边地区的农村初中学校为此次研究的对象,综合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重点对酉阳县城周边地区的铜鼓、小坝、板溪和涂市四所初中学校实行了抽样调研,对当前渝东南县城周边地区初中学校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了一个全方位的呈现和问题性诊断。论文总共分为七篇,第一篇为绪论,主要对选题缘由、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思路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同时还就论文的相关概念和结构进行了详细介绍;第二篇为研究的基础,笔者主要从城乡统筹、教育分流以及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出发,为渝东南县城周边地区初中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奠定了政策基础和理论基础;第三篇为历史回顾,本篇分建国之初、文革十年以及改革开放至今三个阶段,分别从宏观的培养目标、中观的培养内容以及微观的培养过程和方法三个纬度,对各个时期的初中生培养模式进行了一个大致的归纳;第四篇为现状与问题,笔者主要运用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对当前渝东南县城周边地区初中学校进行了抽样调研,并就其当前培养模式下所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判断与总结;第五篇为相关性因素分析,本章主要从政策导向、办学理念、办学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四个纬度对影响一所学校培养模式的相关性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为下一篇幅关于渝东南县城周边地区初中生培养模式到底应该如何取舍的问题给予了一定的理论性引导;第六篇为转向研究,笔者结合当地实际,重点从学校的培养目的、培养内容、培养过程与方法三个方面对渝东南县城周边地区初中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尝试性的系统建构;第七篇为结论与建议,任何形式的改革都离不开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积极响应和外部各环境因素的大力支持,为此,笔者在篇幅的最后着重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如何借城乡统筹之东风为渝东南县城周边地区初中生培养模式的改革营造一个相对良性的外部环境提出了四点具体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