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桦剥管菌作为一种重要的降解桦树属的真菌,在民间医药中一直被用作抗寄生虫和抗菌剂用于伤口和直肠癌等疾病的治疗。西方国家对桦剥管菌的研究已进行多年,且研究力度逐年加大;而我国对桦剥管菌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药理药效及化学成分、降解木材机制等方面,人工栽培研究较少,遗传多样性和优良品种选育方面更是空白,而其它药用真菌如灵芝、蛹虫草等早就培育出了很多新品种。在木腐菌中,桦剥管菌作为一种褐腐真菌,在降解白桦木材上起主要作用。这种真菌能在许多条件下缓慢地降解木材,并在脆弱的树干和树枝上引起褐腐病。到目前为止,对桦剥管菌的木材腐朽相关降解酶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因此本试验定量地测定不同地区桦录剥管菌菌株不同天数下的半纤维素酶(木聚糖酶、α-葡萄糖苷酶、甘露聚糖酶)和纤维素降解相关酶(内切纤维素酶、外切纤维素酶及β-葡聚糖苷酶),以期为桦剥管菌对木材降解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不同天数的酶活测定结果表明在帽儿山和敦化所采集的菌种中,菌株产酶量相对较高,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和天数之间酶活差异显著。多维尺度分析和热图分析结果将来自4个采集地的15个菌株分成了2大类,且分类结果基本上符合地理距离相近相似的原则,这一聚类结果表明,不同采集地点的真菌在产酶能力水平上是有差异的,这为后续实验从分子水平上鉴定其差异奠定了基础。在世界各地,桦剥管菌子实体的外形非常相似,仅基于形态特征对其分类鉴定有一定的困难;TRAP和SRAP标记是近几年开发出来的新型分子标记技术,操作简单快速、多态性高、重复性好、引物利用率高。因此,本试验利用TRAP和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不同地区桦剥管菌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为桦剥管菌新品种的选育和鉴定以及进一步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SRAP标记下的多态性条带数为200(多态性条带比率为95.24%),高于TRAP标记下的多态性条带数131(多态性条带比率88.51%),说明SRAP技术比TRAP能获得更多的遗传信息;各遗传多样性指数值在带岭地区中最高,在敦化地区最低,说明带岭的菌株拥有相对较高的遗传变异;各地点间菌株均拥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变异率主要来源于种群内,这意味蓿桦剥管菌的遗传分化主要发生在种群内,这和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结果相一致。系统聚类结果和主坐标分析进一步明确了4个采集地的桦剥管菌遗传亲缘关系,即带岭和塔河的全部菌株聚为一组,敦化和帽儿山的全部菌株聚为一组,即地理距离上相近的个体和群体在遗传关系上较为相似。同时,利用TRAP/SRAP数据构建的遗传相关聚类图也能够反映桦剥管菌菌株的地理来源关系。热图结果表明15个桦剥管菌菌株的遗传关系与系统聚类结果和主坐标分析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