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范教育重启免费之门,在教育领域又激起了一层波澜。各种评说蜂拥而至,与此相近的话题也随之升温。大多数学者都根据其已有研究理论和实践,从研究者本人视界来评析这次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有鉴于此,作为教育社会学方向的一名硕士生,笔者更加关注从免费师范生的视角来审视这项政策。在此,笔者力求让自己成为一个局外人,透过免费生的眼光,了解他们当初报考免费师范专业的动机和主观意义是什么?现在如何看待这一政策?以及如何看待将来?
本文进行的是个案研究,选取了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五位免费生作为研究对象,力求通过深度的访谈,了解他们的想法和看法,以及其行动的动机和意义。与定量分析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个类似数字的客体相比,笔者认为个案研究更有助于把握免费生的内心世界,更全面地了解他们赋予这种选择行动的意义,更能达到本文的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免费生的选择既是工具理性的,又是价值理性的。他们一开始表现出较明显的工具理性。但不可忽略的是,物质利益的考虑对免费生的选择并不具有决定性,情感和信念等价值性因素也占据着重要地位,甚至价值目标超越了物质性目标。他们在俯身拾麦穗的同时,更不忘翘首仰望苍穹。免费生的选择是基于信任风险的理性交换。他们寻求的是在有限理性的情境下,承担一定的信任风险,获得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最大化。在这充满风险的交易中,他们逐渐认同了自己的免费生身份,对免费生政策的认识从担忧和焦虑逐渐过渡到心静平和;从寄希望于国家履行承诺逐渐过渡到依据自己能力的提升。他们深信,应对不确定的将来,最好的办法就是眼前的努力。从这个转变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免费生的归因方式发生了次序的轮换。
通过研究,笔者不得不思考,免费政策究竟能否真正吸引优秀人才终身从事教育事业?能否可以说,当前的免费政策更带有救济的色彩?其次,免费政策的稳定性和执行情况又会是怎样?这也是笔者和免费生共同担心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