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逸中的落网——论白先勇《孽子》中男同性恋者的生存境遇与身份问题

来源 :天津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king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先勇是当今中国台湾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于20世纪70年代所创作的长篇小说《孽子》是描述中国男同性恋群体生存境遇之篇幅最长,也是在表述相关题材的同类小说中艺术水平较高的一部作品。故事讲述了终日游荡在台北中心公园的青年男同性恋者李青、小玉、老鼠、吴敏等人在他们所生存的社会空间、家庭空间、群体内部空间中寻找自我身份以及寻家、寻父的个人经验。作者从人道主义视角入手,结合20世纪中后期中国台湾地区的性别文化语境,在叙述作品中“孽子”们的人生传奇时揭露了异性恋中心主义的不合理之处以及男同性恋群体内部难以消磨的人格局限。  本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在知识谱系学的视野下梳理了白先勇创作的“边缘人”人物形象、台湾文学与华文文学间的关系、本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以及关于《孽子》这部作品的国内研究现状。论文的正文部分,以性别视角作为观照作品中男同性恋者身份问题的一个宏观视野与论述主轴,将分别从社会、家庭、群体这三个平行范畴来研究他们在不同的空间中所受到的挤压以及群体内部所体现出的人性之恶。结语部分在得出“同性恋者无家国”这一结论的基础上,指认出《孽子》中男同性恋者寻找自我身份这一行为失效的结局,并进一步思考华文文学创作中同性恋书写蔚为大观的原因及其故事结局的重复性现象。
其他文献
本研究在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理论和社会性别理论指导下,通过对《人民日报》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人物典型报道的细致梳理和文本分析,应用“命题
木心是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坛的一个“新发现”。自其作品被集结出版后,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反响,甚至2006年曾被称为“木心年”。但对这样一位中国当代文学的所谓“遗珠”,文学批评界
作为加拿大当代短篇小说巨擘,艾丽丝·门罗以一位女性艺术家的独特身份视角,不断叙写着“门罗小镇”中的家庭生活场景和日常人际交往,以一部部“契诃夫式”的伦理小说,表达着心理
在市场竞争压力下,大多数独立学院走上了一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衔接的、追求办学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经过近年来的办学实践,培养高素质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各独立学院的共识。[1]但目前,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存在着一系列制约因素,这给独立学院人才质量建设带来了诸方面的挑战。    一、独立学院在应用型人才质量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    1.办学理念的偏差  独立学院办学理念的偏差,就
工程地质是水工专业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不仅仅需要课堂讲授、实验课程,而且需要进行地质教学实习等多种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才能获得一些真知。但是水工专业学生在地质知识基础、专业认识上和地学专业学生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在分析水工程专业学生地质知识现状的基础上,主要介绍了在野外实习中摸索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水工专业学生地质知识现状    从学科上讲,水工专业学生地质理论知识相对欠
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英语本科专业教学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在这种形势下如何保障英语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并使其不断稳步提高,已成为大家关注的重要课题。  教学质量是指教学过程中,在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下,学生的发展变化达到某一标准的程度以及不同的公众对这种发展变化的满意度。教学质量的提高与直接参与教学的学生和教师是密切相关的。    一、学生因素    学生是制约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近年来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