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大环境无疑是相同的,但展露在诗人身上的命运却有天壤之别,因此,只用安史之乱来做理由显然是不恰当的。诗人是因发生在自身的具体事件,从而发生命运上的转折,这些事件是偶然的,但偶然是必然的体现,必然关乎历史,但更关乎诗人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可以说,是历史冲突恰巧让诗人内在以爆发的方式成为事件。透过现象看本质,对诗人心路历程的研究便十分有必要。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论述乱后诗人们的各自遭遇,其中包括辗转逃难的诗人群体,以李白、杜甫、元结、独孤及等为代表;陷贼,受伪职的诗人群体,以王维、李华、储光羲等为代表;追随正统的诗人群体,以高适、贾至、严武等为代表。对其在危机时刻做出选择的动机、心态、目的、结局做出分析,着重从心理、性格入手,并考虑宗教因素。第二章:论述天宝十五载对盛唐诗人相互交往的影响,第一节以李杜关系作为重点,分析杜甫对李白从崇拜到理解的心路历程,侧面反映战乱对诗人心理的影响。第二节着重描述乱局中诗人间抛出政治立场、仕途官禄的真挚情感,以杜甫为中心,辐射至李白、高适、岑参、张彪、严武、贾至,另有张华与萧颖士的友谊,由此与政治考量作出对比。第三章:论述天宝十五载后盛唐诗人的诗风转变,通过对乱后创作数量最多的诗人李白、杜甫、刘长卿等人诗歌内容、题材、文笔风格诸方面的剖析,说明诗人后期诗风明显变化,其实是微妙的转变过程,这也决定了盛唐诗人不可能在天宝十五载,甚至在安史之乱后,就立刻充斥“中唐之气”。当时代走出盛唐,诗人也不一定走了出来。本文对诗人的行为分析集中在战乱触发后的一年中,具体探讨诗人的奔亡行踪路线选择、解构其政治行为。并将天宝十五载中诗人们抉择对日后生活的影响,以蝴蝶效应的方式,从其相互交往、现实主义理论以及创作实践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腻的对比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