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盆底超声的应用,达到对膀胱脱垂患者盆底信息进行详细的动态观察的目的,并探讨盆底超声在鉴别膀胱脱垂亚型中所体现的临床实用价值。研究方法:对经临床证实的173例膀胱脱垂患者(其中脱垂定量评估系统(pelvic organ prolapse quantitation,POP-Q)评分II度膀胱脱垂患者共有68例、POP-Q评分III度膀胱脱垂患者共有105例)进行盆底超声检查,测量参数包括在静息和最大Valsalva动作两种状态下的膀胱颈部最低点、膀胱后壁最低点、膀胱尿道后角和尿道倾斜角,并且通过计算得到膀胱颈的移动度及尿道旋转角等相关指标,再对相同POP-Q评分的不同膀胱脱垂亚型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超声所提供的盆底信息进行比较,总结出不同膀胱脱垂亚型患者所存在的具体差异。结果:不同POP-Q评分的膀胱脱垂各亚型之间超声测量值及临床表现的比较所得结论均一致,即在最大Valsalva状态下进行观察时,膀胱脱垂II型患者膀胱尿道后角≥140°,处于开放状态,而III型患者膀胱尿道后角<140°,保持完整;II度及III度膀胱脱垂II型患者的膀胱颈部最低点分别位于耻骨联合下(9.97±5.42)mm、(15.75±7.58)mm处,均明显低于III型患者膀胱颈最低点(6.68±6.50)mm、(12.00±7.00)mm;而II型患者的膀胱后壁最低点分别位于耻骨联合下(8.15±4.65)mm、(20.54±8.58)mm处,均明显高于III型患者膀胱后壁最低点(18.18±8.46)mm、(27.52±10.29)mm;II度及III度膀胱脱垂II型患者膀胱颈移动度分别为(31.18±7.56)mm、(39.61±8.04)mm,明显高于III型患者的膀胱颈移动度(27.00±7.15)mm、(35.73±7.88)mm,不同膀胱脱垂亚型间膀胱颈部最低点、膀胱后壁最低点、膀胱尿道后角及膀胱颈移动度之间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II型及III型患者在尿道旋转角方面无显著差异(P均>0.05);II度III度的膀胱脱垂II型患者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分别为91.18%(31/34)、50.0%(14/28),明显高于III型患者的26.47%(9/34)、23.38%(18/77);II型患者排尿困难的发生率分别为0.00%(0/34)、50.00%(14/28),明显低于III型患者的17.65%(6/34)、68.83%(53/77);II型及III型患者合并压力性尿失禁及排尿困难发生率之间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二者在伴随尿频症状之间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不同膀胱脱垂亚型,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及盆底信息,经盆底超声检查可以得到具体真实的相关数据信息,进而识别膀胱脱垂的不同亚型,弥补POP-Q不足,指导临床上正确治疗方式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