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评估组织芯片技术结合免疫组化技术在大规模回顾性实验中的可行性。2、大组结直肠癌患者中筛查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3、探讨错配修复蛋白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诊断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1、选取外科手术切除的福建地区大肠癌组织标本407例,构建组织芯片,采用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大肠癌组织中错配修复蛋白(MLH1、MSH2、MSH6及PMS2)的表达;2、将组织芯片结合免疫组化法检测到四种错配修复蛋白阴性的标本,并随机选出10例阳性结果片使用常规石蜡包埋组织行免疫组化EliVision二步法重复对比检测;3、对407例大肠癌组织标本中错配修复蛋白表达阴性患者通过电话随访其恶性肿瘤家族史,并依据家族史,s-HNPCC、全国遗传性大肠癌协作组(2003年)提出的HNPCC诊断标准,AmsterdamⅡ诊断标准及Bethesda指导标准从407例患者中筛查HNPCC患者;4、评价HNPCC肿瘤组织标本中错配修复蛋白缺失的的分布情况。【结果】第一部分:组织芯片技术应用于结直肠癌大规模回顾性实验中的可行性的评价组织芯片-免疫组化:在1628(407X4)张肿瘤组织切片中四种错配修复蛋白表达阳性率94.59%(1540/1628),表达阴性率5.41%(88/1628);常规石蜡包埋组织免疫组化:在98[88(标记物阴性片)+10(随机选取的标记物阳性片)]张肿瘤组织切片切片中阳性片12张,其中10例为随机选取的组织芯片-免疫组化表达阳性标本,2例为组织芯片-免疫组化表达阴性标本;86例阴性切片在组织芯片-免疫组化中也表达阴性。组织芯片-免疫组化与常规石蜡包埋组织免疫组化切片在结果的一致性方面不具有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部分:错配修复蛋白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诊断中的作用及意义除外掉片及结果不确定的57例外,48例表现为MMR蛋白表达缺失:MLH1/PMS230例;MSH2/MSH68例;MSH67例;PMS22例;MLH1、MSH6、PMS21例。MMR蛋白表达缺失率:MLH18.86%(31/350);MSH22.29%(8/350);MSH64.57%(16/350);PMS20.86%(3/350)。407例患者中11例具有肿瘤家族病史,根据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的临床诊断标准诊断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具有家族史的11例患者中有10例错配修复蛋白存在表达缺失。免疫组化法在诊断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的敏感性91%(10/11)。【结论】1、组织芯片技术对于大规模多个样本、多指标的回顾性研究是可行的,其结果是值得信赖的。2、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结直肠癌四种错配修复蛋白(MLH1、MSH2、MSH6及PMS2)表达情况对结直肠癌进行初筛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的方法是可行的,其灵敏度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