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杂传,是与史传相对而言的,以记人为主的人物传记类作品。在杂传的发展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此时杂传呈现出以下几种特色:一,在数量上大大增加;二,在传主的记载方面趋向多样化,上至帝王将相、下到黎民百姓均有涉及,人物类型复杂多样;三,在文学成就方面,出现了几部篇幅较长、文学色彩浓厚的传记佳作,像《曹瞒传》、《大人先生传》等。此外,作者信息的相对明确、杂传类别的丰富也是其重要特征。因此,朱东润先生将三国阶段称为传记文学的自觉时期。本文拟对三国时期的杂传作品作系统梳理,以求对这一时期的传记文学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文章主要分为七章,第一章主要对传、史传、杂传的概念进行说明,并概述三国杂传的整体面貌,包括其兴盛的原因探析、特征说明、地域分布及影响等,最后以附录的形式对杂传存留、辑佚情况作具体说明。第二章到第七章分门别类地对三国杂传进行叙述,分别涉及到散传、类传、家传、自叙、行状等五大类别。第二、三章在内容上相关联,均对大量的散传作品作归纳说明,包括简述三国以前的散传作品,像《东方朔传》、《钟离意别传》等;重点叙述《曹瞒传》这部重要的作品;此后对王侯将相、文人名士、方技术士及女性等传主人物类别分别加以分析,代表性的作品包括《赵云别传》、《邴原别传》、《华佗别传》、《蔡琰别传》等。第四章对类传作品作具体说明,三国以前的类传作品主要以刘向《列女》诸传为代表,本章对其简要论述。三国类传中的重要作品如王粲《英雄记》、嵇康《圣贤高士传》等,本章对其作重点论述。此外,此时还存有大量的先贤、耆旧类传及名士、官员、女性、神仙、孝子类传,它们大大丰富了杂传的表现领域。第五章阐释家传作品,家传的兴起与类传颇多相似,均与地方势力彰显家族门望相关。本章重点论述管辰的《管辂别传》,此传篇幅较长,在人物塑造以及艺术特色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亦有钟会为其母所作的《母夫人张氏传》,情感充沛、感人肺腑。又有《王朗王肃家传》、《孔融家传》、《荀彧家传》等作品,它们很大程度上扩充了家传的数量。第六章具体叙述自叙作品,三国以前的涉及到司马相如《自叙》、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王充《论衡·自纪》等作品。重点论述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曹丕《典论·自叙》等现实型自叙,其次对以阮籍《大人先生传》为代表的虚构型自叙加以说明,这类文章为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型的自叙文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七章则重点说明行状类作品,《先贤行状》便是这一时期的一部重要作品,本章在尽量辑佚的基础上重点挖掘其主要内容与艺术特色;其次对《汉魏先贤行状》、《海内先贤行状》等此时期的其他四部行状作品作简要论述。各章节在论述时,重点阐述作品的文学性、艺术性特色。三国杂传无论在题材、表现领域还是人物类别方面均对后世杂传树立了榜样,对后世文学尤其是唐传奇和明清戏剧、小说产生了深远影响。总之,三国杂传上承两汉杂传之余蕴、下开两晋南北朝杂传繁荣之先河,是一个转承与创新的新时期,表现出了高度的人与文的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