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关股票首次公开发行(Initial Public Offering, IPO)的研究最早见于20世纪60年代。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即使在那些以银行为主要融资渠道的国家里,如德国和日本等,学者们也开始关注有关股票首次公开发行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各国研究主要是围绕着新股市场的三大异常现象(Anomalies)而展开的,即新股短期收益偏高(High Initial Returns of IPO)、新股热发行市场(Hot Issue Markets of IPO)以及新股长期弱势(Long-run Underperformance of IPO)。其中有关股票首次公开发行后表现长期弱势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是我国对该问题的研究直到2000年才开始,还有很多理论需要完善和很多的空白需要填补。因此,从理论研究层面来看,对我国IPO长期弱势的研究可以说是很有必要的。新股长期弱势是指新股上市后较长一段时期(一般指1年至3年),投资新股的收益要低于市场平均收益或投资其他同类型的非新股的收益,总体表现出长期弱势。也就是说,计量新股长期弱势问题时,主要是考察新股是否存在超额收益问题,即新股收益率高于市场平均收益率的那一部分收益的情况。这一现象的广泛和长期存在显然有悖于传统的有效市场假说(EMH)。因此,从完善我国股票市场层面来看,对我国IPO长期弱势的研究有助于指导投资者制定更有效的投资策略,促进市场结构和制度的发展及完善,提高我国IPO市场效率和完善新兴证券市场IPO理论。本文研究的对象着眼于新股从上市首日到上市后三年期间,其价格的变化过程。为了考察IPO的后市表现,本文选用了中国沪深两市A股在2000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之间上市的所有新股数据作为样本,分别以新股上市后一年、两年、三年为时间节点,利用累积异常收益率法(CAR)衡量IPO股票的市场表现。结果表明:在样本考察期间,A股IPO的长期收益表现弱于市场指数的表现,存在长期显著弱势的特征,且呈现出对首日溢价的反转态势。通过进一步分析长期弱势的成因,发现是由多个因素共同决定的,而其中对长期弱势影响最大的是上市初期极高的超额收益。最后,本文针对上市初期的超额收益过高——IPO长期弱势的主要原因,从上市公司、中介机构、投资者以及相关联的各项制度四个角度提出了一些探索性的建议。在对全文的主要观点和不足进行了总结之后,指出了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