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级是学校组织中的一个基层单位,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基本环境。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一般是以班级作为基本的人员单位来实施的。从教育社会学的视角看,班级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是一个微型的社会系统。在班级社会中,作为其基本成员的学生之间,客观地存在着地位分层现象。这种地位分层一般可区分为正式分层和非正式分层两类。前者是指因制度化的班级管理体系而形成的学生之间的地位差异,如学生中的“干部阶层”和“群众阶层”之间的地位差异,后者则是指因正式的组织角色扮演之外的其它因素,如学生的学业成就、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的不同而形成的学生之间的地位差异。本研究主要探讨的是班级社会中学生的非正式分层问题。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等方法,在参照前人既有成果的基础上,设计了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选择了4所初级中学的350名学生及2名班主任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并使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在班级中的人际关系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班级内部受认可、受欢迎的程度,进而决定了学生在班级中的非正式地位。也就是说,学业成就和人际关系状况是班级学生非正式分层的两个重要维度。依据上述分层维度所形成的学生非正式分层情况,可以将班级学生划分为核心层(非常受认可与欢迎的学生)、中间层(比较受认可与欢迎的学生、不确定的学生)和边缘层(不受认可与欢迎的学生、受排斥的学生)。本研究还运用Spearman软件,对班级学生非正式分层与学生的班级适应性、主观幸福感、自我期望水平、人格发展等的相关性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班级学生的非正式分层,与学生的班级适应性、主观幸福感、自我期望水平等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性;与学生的人格发展具有较低的相关性。本研究还采用独立样本Kruskal-Wallis检验,分别对班级学生非正式分层与学生的家庭背景、学生个性心理、学生个体与教师的关系状况进行差异分析。统计分析显示:母亲职业类型不同、家庭收入不同的学生,在班级中的非正式地位存在着差异;与教师关系状况不同的学生在班级中的非正式地位存在着差异。学生在班级中的非正式地位分层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和作用的结果。此外,本研究还就班级学生非正式分层的主要负面效应进行了讨论。这种负面效应主要包括:挫伤了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限制和窄化了学生的交往范围;导致部分学生被“双重边缘化”等。最后,本研究针对班级学生非正式分层可能造成的这些负面效应,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对核心层、中间层和边缘层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类引导;努力营造平等、包容、和谐、融洽的班级氛围;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和心态的形成;鼓励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