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上与下、内与外、表与里、脏与腑在生理及病理状态下均有紧密联系,互相影响。经络是沟通人体上下、内外的通道,具有运行气血、反映病候及治疗疾病的作用。通过脏腑—经络—经穴这一通道,内脏的疾病往往可以通过穴位及经络状态的变化而感知和体察,所谓“有诸内者,必行诸外”。更重要的是,以针灸的方式刺激经穴,激发经络之气,可以调整脏腑的失衡状态。针刺要激发经气,必须达到一定的刺激量,也就是针刺有效刺激量。得气是针刺引起的医患双方的针刺感应,是针刺取得良好疗效的标志,而针刺有效刺激量是激发良好“得气”状态并获得疗效的关键。我们前期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均已证实,针刺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有效手段,具有较明确的镇痛效应。三阴交穴在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时效果最为显著,体现出一定的“循经特异性”。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通过观察不同刺激量针刺引起的镇痛效应、子宫微循环变化以及穴位、经络线和病所子宫的温度改变,进一步探讨了治疗痛经时不同针刺刺激量作用于三阴交穴引起机体的“得气”状态对针刺效应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研究目的:实验一:研究寒凝证类痛经大鼠模型的制备方法。实验二-实验四:探讨不同针刺刺激量诱导“得气”对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针刺效应的影响和其部分相关机制。研究方法:实验一:将动情间期的3月龄SD雌性大鼠60只,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空白组、盐水组、类痛经组、冷冻5天组、冷冻5天+给药组、冷冻10天+给药组,每组10只。类痛经组、冷冻5天+给药组、冷冻10天+给药组每天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连续10天,第1天和第10天注射0.5mg/只,第2-9天0.2mg/只。末次给药1小时后,类痛经组、冷冻5天+给药组、冷冻10天+给药组给予腹腔注射缩宫素2U /只。盐水组每日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每天在注射以后,冷冻5天+给药组、冷冻10天+给药组和冷冻5天组一同放入-25℃低温冰柜,冷冻4小时,在2小时打开冰柜换气5秒。空白组同步抓取不做任何处理。第10天造模完成后观察扭体反应、寒证表征评分、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以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实验二-实验四:处于动情间期的3月龄SD雌性大鼠104只,随机分为盐水组、寒凝证类痛经模型组、刺激量A组(期望“得气”组)和刺激量B组(期望“不得气”组)。刺激量A组(期望“得气”组)采用Φ0. 25 × 40mm针刺入大鼠三阴交穴4 - 5mm,且刺入即刻和留针10分钟时分别施平补平泻手法30秒;刺激量B组(期望“不得气”组)采用Φ0.18×13mm针刺入大鼠三阴交穴1-2mm,不施手法,两者均留针20min。40只大鼠观察扭体反应后取材,测定子宫LTB4含量、血浆6-keto-PGF1α和TXB2含量;32只大鼠观察造模成功后5、10、20、30、40min时间点子宫微循环状态;32只大鼠观察三阴交、血海、两者连线及子宫温区域基础、造模成功后即刻、5min、10min、 20min、30min及40min各时间段的温度。研究结果:1.寒凝证类痛经大鼠模型的制备与空白组比较,冷冻5天组、冷冻5天+给药组、冷冻10天+给药组的寒证表征评分显著上升(P<0. 01),同时类痛经组、冷冻5天组、冷冻5天+给药组全血还原粘度高切显著升高(P<0. 05),冷冻5天+给药组红细胞刚性指数显著升高(P<0. 05);与盐水组相比,类痛经组、冷冻5天+给药组和冷冻10天+给药组每分钟扭体评分明显升高(P<0. 05)。2.不同针刺刺激量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的镇痛效应及子官LTB4影响与盐水组比较,寒凝证类痛经模型组扭体潜伏期显著缩短(p<0. 01),扭体次数及扭体评分显著升高(p<0. 01),子宫LTB4含量轻微升高(p>0.05)。与寒凝证类痛经模型组比较,刺激量A组(期望“得气”组)体潜伏期显著延长(p<0. 01),扭体次数及扭体评分显著降低(p<0. 01 ),子宫LTB4含量轻微降低(p>0. 05 );刺激量B组(期望“不得气”组)扭体评分显著降低(p<0. 05),子宫LTB4含量轻微升高(p>0. 05)。与刺激量B组(期望“不得气”组)比较,刺激量A组(期望“得气”组)体潜伏期显著延长(p<0. 01),扭体次数显著减少(p<0. 01),扭体评分显著降低(p<0. 05 )。3.不同针刺刺激量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穴区、穴位连线及子宫温度的影响不同刺激量对三阴交穴区温度的影响:与盐水组、寒凝证类痛经模型组及刺激量B组(期望“不得气”组)比较,刺激量A组(期望“得气”组)左侧三阴交温度在即刻-5分钟时间段显著下降(p<0. 05);右侧三阴交温度在5-10分钟间段显著上升(p<0. 01)。不同刺激量对血海穴区温度的影响:与盐水组、寒凝证类痛经模型组及刺激量B组(期望“不得气”组)比较,刺激量A组(期望“得气”组)右侧血海温度在即刻-5分钟时间段均下降(p<0.05或p<0. 01),在5-10分钟间段均上升(p<0. 05或p<0. 01),在10-20分钟时间段再次显著下降(均p<0. 01);左侧血海温度各时间段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刺激量对三阴交-血海连线温度的影响:与盐水组、寒凝证类痛经模型组及刺激量B组(期望“不得气”组)比较,刺激量A组(期望“得气”组)右侧三阴交-血海连线温度在即刻-5分钟时间段均下降(p<0. 05或p<0. 01 ),在5-10分钟间段均上升(p<0. 05或p<0. 01);左侧三阴交-血海连线温度各时间段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不同刺激量对子宫区域温度的影响:各组间各时间段温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 )4.不同针刺刺激量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子官微循环及循环相关物质的影响与盐水组比较,寒凝证类痛经模型组在5-30min各时间点子宫毛细血管管径显著缩小(p<0. 01),在5-40min各时间点子宫微血管管径显著缩小(p<0. 01)、微血管清晰度显著下降(p<0. 01)、血流减慢或停滞(p<0. 01),血浆6-keto-PGF1α含量显著降低(p<0. 01),TXB2/6-keto-PGF1α明显升高(p<0.01)。与寒凝证类痛经模型组比较,刺激量A组(期望“得气”组)在5-30min各时间点毛细血管管径显著扩张(p<0. 01或p<0. 05),在5-40min各时间点微血管管径显著扩张(p<0. 01 )且血流状态明显改善(p<0. 01 ),在5min、10min、30min及40min时间点微血管清晰度显著改善(p<0. 05或p<0. 01 );血浆6-keto-PGF1α含量显著升高(p<0. 05),TXB2/6-keto-PGF1α明显降低(p<0. 05)。与寒凝证类痛经模型组比较,刺激量B组(期望“不得气”组)在20min及30min时间点微血管管径显著扩张(p<0. 05、p<0. 01);血浆 TXB2/6-keto-PGF1α明显降低(p<0. 05)。与刺激量B组(期望“不得气”组)比较,刺激量A组(期望“得气”组)在5-30min各时间点毛细血管管径显著扩张(p<0. 05或p<0. 01),在5-40min各时间点微血管管径显著扩张(p<0.01),在30min和40min时间点微血管清晰度显著改善(p<0.05),在5-40各时间点微血管血流状态显著改善(p<0. 01)。研究结论:1.本研究通过寒凝证造模结合类痛经造模的方法,成功建立了寒凝证类痛经大鼠模型,该模型存在明显的子宫微循环障碍及循环相关物质的紊乱。2.粗针深刺结合手法与细针浅刺不做手法的刺激量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都存在镇痛效应,前者效应显著优于后者。不同针刺刺激量对子宫LTB4含量存在不同的调节趋势,其具体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明。3.不同针刺刺激量对穴区温度的影响有差异:细针浅刺不做手法的刺激量对三阴交穴区、血海穴、两者连线及子宫区域温度影响均不显著,而粗针深刺结合手法产生的刺激量可引起穴区、穴位连线温度显著变化,并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即刻-5分钟及10-20分钟时间段呈下降趋势,在5-10分钟以及20-40分钟时间段呈上升趋势),该规律性变化可能是针刺“得气”通过“脏腑—经络—经穴”这一通路的直观、外在的表现。4.两种刺激量对子宫微循环及循环相关物质均有良性调节作用,粗针深刺结合手法的刺激量调节作用更显著,同时体现了针刺的即刻效应和针刺后效应;而细针浅刺不做手法的刺激量主要表现为时间累积产生的针刺后效应。与细针浅刺不做手法的刺激量比较,粗针深刺结合手法的刺激量针刺后效应更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