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讽刺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特别是20世纪四十年代文学中特别重要的一支,而其中所包含的或大或小的喜剧性则更不容忽视。本论文选取四十年代讽刺文学的中坚部分——讽刺小说和喜剧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喜剧性之生成方法。论文不拘泥于题材,不局限于某些重要作家,不受制于地域划分,对该时期的讽刺小说和喜剧进行比对分析,从而得出喜剧性生成的一般方式。通过对文本的浅层次分析,可以得出作家常常通过喜剧性人物的塑造来传达喜剧感。这种喜剧感的传达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这几个方面:外貌、言语、行为以及性格来进行的。这些方面从最基本的外表形象到内处的心理活动,层层递进、层层深入,但都离不开一个“丑”字,都离不开一种不协调性。外貌的丑陋、滑稽,言语的前后不一,行为的颠三倒四以及性格的执拗或者无常,都导致了极大的直观上的喜剧感的产生。如果不拘泥于某个具体喜剧因素,而是从文学作品的整体着眼,前后对照着来看,则作品的喜剧性结构和喜剧性情境的生成更值得花时间去探究。这一时期的作家不满足于处于浅层次的喜剧人物的描绘,而是追求更高级的喜剧性,把写作重心放在人物与环境之间,人物与事物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种种盘根错节的喜剧性关系。除了在作品中加入一些性事渲染之外,他们特别注重喜剧性冲突的建构,主要包括误会设置、骗局和谎言、期望落空和不期而遇以及“狗咬狗”等。这样的喜剧性情境和喜剧性结构的设置,让作品的喜剧性变得不那么容易窥见,从而更让读者回味深长,这也是作家更喜欢采取这种方式传达喜剧性的原因。撇开文本的具体内容,从叙事学、修辞学的角度,也能很好地窥见作家在其作品中的语言运用表达出的喜剧感。让人发笑不仅体现在作家设计和创造的人物所发出的言语中,也体现在文本的叙述语言中,这是一个作家幽默、睿智的重要表现。通过对材料的比对分析、归纳总结,发现各类语言修辞的运用非常丰富,比较常见的有谐音双关,同字多义,对比和相似,夸张,比喻,佯谬这些办法。语言上的联系和变化同样造成强烈的喜剧性,为多数作家所广泛运用。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出喜剧艺术之博大精深。喜剧性文学喜剧感的生成方式虽然根据各个作家的性格、习惯、知识丰富情况等有所不同,但总体上还是存在着一定的相通性,并且这种相似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非常大。这有助于我们研究喜剧性文学这种艺术的基本规律,也对当代作家的创作有着非常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