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股腘动脉闭塞性病变的腔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相关因素的危险性,为此类患者的手术选择提供依据。资料和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年至2014年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行腔内技术治疗的股腘动脉硬化性闭塞病变的患者346例,其中病变明确累及腘动脉(病变至少累及腘动脉P1段)的患者有52例(52条肢体)。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A检查来了解闭塞病变的长度和流出道的情况。所有病例均于术前、术后2周内及术后3、6、12个月行血管彩超、踝肱比值ABI检查。按照植入支架的种类不同进行分组,其中A组有22例,B组有30例,并对两组通畅率及影响再狭窄率的因素进行对比性分析;又根据支架远端位置,将研究对象分为跨关节组(23例)和非跨关节组(29例),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本研究共有患者52例(52条肢体),其中男性32例(60.4%),平均年龄为67.5±9.58岁。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52/52),两组临床症状均取得明显改善。A组患者踝肱比值(ABI)由0.47±0.20提高至0.92±0.26,有统计学差异。B组患者ABI由0.52±0.23提高至0.91±0.17,有统计学差异。完整成功随访47例,随访率为90.4%(47/52),随访时间2至40个月(平均11.5±8.82月),3、6、12个月随访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4.1%、71.4%、50.0%和90.0%、71.4%.60.9%,两组间各随访节点,无统计差异。根据植入支架的远端位置分为跨关节组(支架远端位于P2段或P3段)和非跨关节组(支架远端位于P1段)。跨关节组共有23例,其中A组有13例(56.5%),B组有10例(43.5%),两组术后随访3、6、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0.0%、75.0%、50.0%和100%、40.0%、33.3%;非跨关节组有29例,其中A组有9例(31.0%),B组有20例(69.0%),两组术后随访3、6、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100%、66.7%、50.0%和87.5%、82.6%、70.0%。横向比较,A组跨关节植入支架的术后12个月的通畅率高于B组,但是无统计学差异;非跨关节植入支架在两组通畅率同样无明显差异;纵向比较显示,A组随访结果显示支架植入部位是否跨关节对术后3、6、12个月的通畅率影响不大;B组随访结果显示,跨关节植入支架的术后近期的通畅率虽然明显低于非跨关节植入支架组,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x回归分析发现支架数量、流出道svs评分、Rutherford分级是影响一期通畅率的危险因素。结论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累及腘动脉的硬化闭塞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各随访节点2组一期通畅率无显著差异,非跨关节支架2组12个月一期通畅率无显著差异;跨膝关节植入支架术后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A组高于B组,但尚无显著差异,还需更多入组病例及更长的随访时间来证实。支架数量、流出道svs评分、Rutherford分级是影响一期通畅率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