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世纪初至2008年中的这段时期,世界范围内各主要经济体宏观货币经济运行中存在一个显著特征:2007年以前流动性显著过剩,到2007年底次贷危机爆发后随着实体经济逐渐陷入衰退而急转直下,发展到2008年底的流动性极度短缺,而在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各国实体经济衰退愈演愈烈之时,中外各国为刺激经济纷纷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2009年上半年开始全球流动性骤然从短缺转变为泛滥,被广泛认为是造成大宗商品价格暴涨,以及股票和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持续上涨的重要原因,而世界范围内长期的低通货膨胀又使得人们产生了“货币供给和通货膨胀的关系已经隔绝”的幻觉,货币供给增加的压力在商品市场和资产市场分布极不均衡,更多体现在资产价格上。流动性过剩及其逆转到底在市场波动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何理解货币供求失衡和资产价格尤其是大宗商品价格之间的复杂关系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问题。
本文在对现有文献系统回顾的基础上,使用经济学界目前研究流动性过剩通行的测算指标“马歇尔K值”为基础,构建了新的能够剔除流动性不足影响的EL计算方法,对中、美、日、欧元区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流动性过剩状况EL进行了月度测算,还对美、日等6个发达国家G6以及中、俄、巴、印“金砖四国BRIC”的加总流动性过剩状况也做同样考察,结果发现2003年之前与2007年至今这两大集团的流动性过剩呈现此消彼长的状况;而2004年至2007年之间伴随着全球范围内各类资产价格膨胀,两者出现流动性过剩变动趋势相似的现象。
考虑到马歇尔K值的测算可能忽视货币供应增加的多期积累效果,本文提出了能够剔除流动性不足影响的流动性过剩度量指标EL的计算方法,且在EL的基础上构建了反映“持续流动性过剩”指标SEL,对12个国家和地区1999年1月至2008年7月的样本期内发生持续流动性过剩(或短缺)后的两年内,考察是否发生了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资产价格上涨(下跌)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下跌)。最后,利用离散选择模型-Probit回归,对“流动性过剩引发了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这一事件的概率进行了原因分析,实证结果发现,流动性持续过剩、真实经济增长、股票为代表的风险资产价格上涨带来的“示范效应”、真实利率保持在低位、国际范围内多国同时出现货币增长较快以及持续时间较长,这些因素都显著地提高了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这一事件发生的概率。
同时,本文选取铜和燃料油为例实证分析了流动性过剩对中国期货市场的影响。流动性过剩和铜(燃料油)价波动率之间的关系说明流动性会影响铜(燃料油)价。从实证分析可以看到,EL对于铜(燃料油)价波动有显著影响,EL变化是铜(燃料油)价波动的格兰杰原因;EL和铜(燃料油)价在长期存在协整关系,短期EL对于铜(燃料油)价具有冲击性。而基于马歇尔K值的流动性过剩指标反映出美国的流动性过剩会影响铜价。同时美元指数对铜(燃料油)价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流动性过剩会从两个方面影响铜价(燃料油价格)。其一,过多的流动性导致投资过热,铜(燃料油)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其二,过多的流动性推动资产价格上涨,铜(燃料油)期货价格上扬,并对铜(燃料油)现价有引导作用。适度的流动性是保证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前提条件。在经济处于非充分就业时,扩大货币供给量,增加流动性,可以充分利用潜在的各种生产要素,增加就业和投资,刺激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在经济结构转变后,经济过热的情况下,过剩的流动性不但会导致固定资产投资过热,而且过多的货币流向股票市场、商品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推动资产价格膨胀,甚至会导致资产市场泡沫的产生。因此中央银行应该合理控制流动性,防止货币供给和需求失衡,使货币供应量相对于实体经济来说,以一个稳定的速度增长。在经济全球化、国际分工深化、金融国际化的时代,一个开放国家的流动性过剩会通过贸易和资本流动很容易传递到其它国家,流动性的跨市场、跨国界流动不客忽视。主要经济体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导致全球性的资产价格膨胀。其三,流动性过剩对于期铜(燃料油)成交量和持仓量均具有单项引导作用,充分说明,在流动性过剩情况下,一方面投机气氛浓厚,市场活跃,反映到市场上表现出成交量波动增大,另一方面,流动性过剩往往会伴随产生通胀或通胀预期,出于市场套利避险的需要,大宗商品的持仓量也会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