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试图从巫者政治地位的变迁、职事、与社会各阶层的互动情况及其与道教的关系等多个角度,呈现魏晋巫者的历史面貌,进而分析现象背后所隐藏的奥妙。为实现这一目标,本文分为五章,按照四个层次进行论述。第一章的主旨是论证先秦至汉代官巫与民巫并存,二者的政治影响力和社会地位俱呈下降趋势。依据陶磊的巫统、血统理论,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历史原因,指出在巫统与血统交争过程中,周公制礼使血统处于主导地位,导致巫者的地位出现重大变化。第二章则通过考究“太常”(奉常)、“太祝”、“少府”、“祠祀令”等官员的职事及其属员,论证魏晋时期,官巫已不复存在。通过分析有具体称谓的民巫资料,呈现民巫的基本情况,如性别、年龄、家庭婚姻、文化程度、地域分布和种族成分等。巫者被排斥在职官系统之外,既是汉代巫者的诸多不良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也是魏晋统治者主动选择的结果;玄学兴起之后,唯心本体论代替神学目的论,更使巫者赖以存在的合法性受到根本的挑战。巫者自身神圣性消失及其技能下降,也是巫者地位变化的一个因素。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论述巫者的职事及其与社会各阶层的互动,同时将其与汉代进行纵向比较,探究魏晋时期出现的变化及其原因。整体而言,魏晋巫者的职事有“交通鬼神”、“占卜预测”、“治疗疾病”、“参与丧葬”、“祝诅厌劾”等,与汉代相较,既有相承之法,复多差异之处。巫者通过职事效能的发挥,在民间多有作用,对皇室宗亲、官僚显贵等亦有一定的影响力。受地域文化差异的影响,不同区域受巫者影响所呈现出的特点也不尽相同。第五章从巫者与道教的关系这个角度剖析巫者群体的生存处境。政治变动和时势演化,促使魏晋巫者与道教并立而存,又对抗相生。从道巫之争的动机和策略中可以看出,道巫的相依与争斗,是巫统迫于来自血统势力的压力而进行的一种内部调和,这种调和成为巫者和道教继续向前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