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介绍双差地震定位法及其在2008年汶川地震余震精确定位中的应用。可靠的震源定位是孕震构造与孕震机制分析的基础。双差定位法是目前精度最高的微小地震定位方法。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后,在一年半的时间内,龙门山中北段发生余震6万多次,其中3级以上余震4751次。准确确定这些余震的震源位置对于分析汶川地震的孕震机制与龙门山的深部结构构造具有重要意义。论文的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1.对双差地震定位方法、计算程序(HYPODD)的使用以及数据的准备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2.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08年5月12日至12月31日期间发生在龙门山构造带的2957个地震事件进行了定位,获得了2678个地震事件的震源位置,其走时均方根残差为0.20s,水平和垂直方向标准差分别为±0.85km和±1.3km。3.汶川地震部分余震定位结果显示,余震主要分布在龙门山中北段,余震带长约350km,宽15-30km;余震震源深度集中在5-20km的上地壳内,平均震源深度为11.4km。余震震源分布显示龙门山中央断裂、后山断裂和前山断裂均有余震活动;龙门山三大断裂倾向均为北西,自西向东倾角逐渐变缓,在20-22km处合并为剪切带,形成“叠瓦状”的破裂分布。4.汶川地震部分余震定位结果显示沿小鱼洞-棉篪-理县方向和青川-文县方向各存在一条长度分别约90km和70km的北西向余震带,推测是两个与龙门山构造带走向近似垂直的捩断层;余震带北段(水观乡以北)震中相对集中并逐渐偏离北川—映秀断裂和青川-平武断裂带向北西向延伸,据此推测可能存在一个斜跨北川—映秀断裂和青川-平武断裂的隐伏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