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柳诗歌在后世的传播和接受经历了一个渐进发展的历史过程。 中晚唐以至五代时期,刘柳的政治活动和文学成就都颇有影响。他们参与永贞革新的政治行为受到文坛领袖韩愈、官修史书《旧唐书》的疵议和批评,文学才能和文学成就又受到时人极高的称扬,即使是韩愈和《旧唐书》也对他们的文学才华予以肯定。但他们各自诗歌的传播和接受境遇不同:由于创作动机、生存状态和立名思想等方面的原因,柳宗元在当世的高名主要是其文名,他的诗歌并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传播,故盛名之下诗名寂寞;而刘禹锡得助于民歌传唱、诗酒唱和、编刻文集和选家收录等传播形式诗名远扬,并对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大家乃至整个晚唐的诗歌创作产生影响。刘柳诗歌不同的传播和接受境遇,有力论证了这样一个具体的文学史实际:古代诗歌的传播过程(包括传播观念、传播目的、传播方式、传播媒介等多种因素)和传播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诗歌的创作倾向、艺术特点和艺术风格,制约着读者的接受内容、接受广度和深度,从而对整个诗歌史的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印刷术还没有得到迅速发展的宋代以前,文学传播缺乏先进的技术条件和稳定一致的流通渠道,而在传播数量、质量和速度上受到极大限制,诗歌的传播因为传播者、传播方式和传播环境等构成因素的不同而相应呈现出不同的效应、导致不同的社会反馈,由此直接影响了诗人在诗坛的声名和影响。对造成这种差异性影响的传播因素和因素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梳理和分析,不仅会深化古代诗歌特有的传播机制和规律,还将有利于我们更加真实地认识诗歌发展的历史面貌。 北宋时期,刘柳诗歌的传播和接受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不仅刘柳的集子得到了重新整理和编刻传播,而且北宋时人对刘柳作为政治家一面的接受态度也有了新的转变。不仅推崇其政治才干和实绩,而且对他们参与永贞革新的政治行为予以辩护。即使是对刘柳持批评态度者,也暗中肯定其政治才能或思想。欧、梅对柳宗元山水诗文的注意,王安石创作上对刘柳诗歌的吸收,为后来宋人接受刘柳诗歌开启了先河。之后,新的文坛领袖苏轼不仅在创作上从语、意、势诸层面大学刘柳,而且以其绝卓的眼光发明了柳诗的艺术风格和地位,并影响了后世的接受方向,成为柳诗接受史上的“第一读者”。对于刘禹锡,苏轼不仅发展了他“虚静”和“象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