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柳诗歌明前传播接受史研究

来源 :长江学术 | 被引量 : 21次 | 上传用户:bhf0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柳诗歌在后世的传播和接受经历了一个渐进发展的历史过程。 中晚唐以至五代时期,刘柳的政治活动和文学成就都颇有影响。他们参与永贞革新的政治行为受到文坛领袖韩愈、官修史书《旧唐书》的疵议和批评,文学才能和文学成就又受到时人极高的称扬,即使是韩愈和《旧唐书》也对他们的文学才华予以肯定。但他们各自诗歌的传播和接受境遇不同:由于创作动机、生存状态和立名思想等方面的原因,柳宗元在当世的高名主要是其文名,他的诗歌并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传播,故盛名之下诗名寂寞;而刘禹锡得助于民歌传唱、诗酒唱和、编刻文集和选家收录等传播形式诗名远扬,并对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大家乃至整个晚唐的诗歌创作产生影响。刘柳诗歌不同的传播和接受境遇,有力论证了这样一个具体的文学史实际:古代诗歌的传播过程(包括传播观念、传播目的、传播方式、传播媒介等多种因素)和传播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诗歌的创作倾向、艺术特点和艺术风格,制约着读者的接受内容、接受广度和深度,从而对整个诗歌史的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印刷术还没有得到迅速发展的宋代以前,文学传播缺乏先进的技术条件和稳定一致的流通渠道,而在传播数量、质量和速度上受到极大限制,诗歌的传播因为传播者、传播方式和传播环境等构成因素的不同而相应呈现出不同的效应、导致不同的社会反馈,由此直接影响了诗人在诗坛的声名和影响。对造成这种差异性影响的传播因素和因素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梳理和分析,不仅会深化古代诗歌特有的传播机制和规律,还将有利于我们更加真实地认识诗歌发展的历史面貌。 北宋时期,刘柳诗歌的传播和接受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不仅刘柳的集子得到了重新整理和编刻传播,而且北宋时人对刘柳作为政治家一面的接受态度也有了新的转变。不仅推崇其政治才干和实绩,而且对他们参与永贞革新的政治行为予以辩护。即使是对刘柳持批评态度者,也暗中肯定其政治才能或思想。欧、梅对柳宗元山水诗文的注意,王安石创作上对刘柳诗歌的吸收,为后来宋人接受刘柳诗歌开启了先河。之后,新的文坛领袖苏轼不仅在创作上从语、意、势诸层面大学刘柳,而且以其绝卓的眼光发明了柳诗的艺术风格和地位,并影响了后世的接受方向,成为柳诗接受史上的“第一读者”。对于刘禹锡,苏轼不仅发展了他“虚静”和“象外”
其他文献
知识经济时代图书出版具有载体形式多样化、信息传播量大、信息传播竞争日趋激烈化的特点,发展趋势向电子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图书进一步走向国际化、规范化、标准化,图书出
由于河水常年冲刷,加之近年砂石价格暴涨,盗采猖獗,致使处于采砂段河床的桥梁桩基极易出现裸露状况,严重影响桥梁整体使用安全和运营年限.为了降低投资,延长桥梁使用时间,针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已成为舆情产生及发展的重要场所。网络舆情信息能有效地呈现当前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及网民观点态度,进而反映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发展状况。因
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本文试从市场人口学的角度,根据人口变动与市场需求的理论基础,对我国老年人口消费市场进行现实分析,联系老年产业和养老机构两方面,研究一定购买力、购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以及国际交流的日益密切,人们对英语教育问题的重视和关注程度正在提升。在传统以教师为主导者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对英语课堂教学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这也是造成英语低效、无效的根源所在。而微课作为信息化教学产物以及一种全新的教育资源在课堂上的运用为教师更好地开展英语教学指明了方向。具体来说,微课是以多媒体和教学视频为载体,将教学内容以及能力点、技能点等相关内容进行充分
康有为在庚子(1900年)年冬写过三首诗,题为《闻邱仙根工部归里,与黄公度京卿各争诗雄。文人结习,别开蛮触,以诗问讯,且调之》。“归里”指丘逢甲1895年在台湾抗日失败后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