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之后,人民币国际化成为中外经济学界所关注的重点,其中,为什么要促进以及如何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学者们研究和争论的焦点,而作为具有类似初始条件的日元的国际化就成为了一个极好的参考和借鉴对象。本文通过一系列的实证分析、模型推导和历史回顾等方法,重点从微观企业角度出发,对日元国际化的收益、贸易领域和金融领域出现困境的影响因素、日元亚洲区域化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而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日元国际化,并更好的借鉴日元经验。在绪论中,本文对为什么要研究日元国际化进行了选题说明,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方法、创新之处、不足及研究本论题的意义,并对货币国际化相关概念,以及本文所研究的“日元国际化”范围进行界定。第二章首先回顾了货币国际化成本收益相关理论的文献,并根据日本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出口为例,通过计量分析具体说明货币国际化如何降低出口企业的汇率风险,研究表明日元对出口中标价货币的“汇率”升值是日元标价出口价格和收入大幅下降的关键原因,而日本的出口标价结构和日元对主要标价货币的名义汇率变动直接决定了日元对标价货币的汇率变动,说明出口中的本币国际化程度对企业的出口价格和收入产生直接的影响,货币国际化能有效降低出口的汇率风险。并结合中国的出口竞争力和出口标价结构,本文认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降低出口企业汇率风险的重要途径,而在未来的汇率制度改革过程中需要考虑出口标价结构和本币国际化程度的影响。第三章首先对贸易中货币标价理论进行了综述,并以Goldberg and Tille(2008)的模型为基础,探讨了影响出口商标价货币选择的影响因素,指出出口商标价货币选择受到产品竞争力、外汇交易成本、本国出口竞争者的货币选择、外币在成本中的影响程度等多种因素。然后分别从总体水平、产业层面和东亚国家的统计等角度对贸易领域的日元国际化发展历程进行了描述,指出在1995年之前日元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但是1995年之后,该进程出现了停滞。第四章主要研究贸易领域日元国际化出现困境的原因,尤其是分析为什么在1995年之后,贸易领域的日元国际化出现停滞,分别从日本的贸易结构(进口中的美元定价、跨国公司在贸易中的地位)、日本国内金融市场完善和日元汇率变动(波动性和汇率升值预期)等方面进行了解释,结论表明这些因素对日本贸易中日元使用停滞不前都有影响。在日本贸易结构方面,本文指出,在东亚生产体系建立之前,日本出口商的生产成本中美元定价主要来自于原材料,而在东亚生产体系建立和完善之后,成本中的美元定价更多的来自于东亚企业出口的中间品,而东亚企业希望以美元定价中间品的根源又来自于最终需求中的欧美货币定价,日本企业的货币定价困境根源于东亚的生产和需求之间的脱离。而跨国公司在日本贸易中的比重较大对日元使用也造成了负面影响。在国内金融市场完善方面,以债券市场为例,本文认为,导致债券市场非居民参与度不高的原因有很多,既包括有债券市场进入限制及其造成的历史惯性、债券种类结构不合理,国债份额过高,也有“零利率”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造成的低收益率,汇率波动带来的汇率风险等。在汇率变动方面,本文构建了进口商货币标价模型,指出汇率大幅波动影响了进口商的效用,而汇率大幅升值预期对出口商货币在进口中的使用产生负面影响,并根据日本经验,表明进口商一般只在明确的、日元大幅升值的信号发出之后,才对货币标价行为进行调整,其中商业压力和政治事件是最明确的信号。第五章主要分析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日元国际化,分别从欧洲日元市场和东京离岸市场发展与建设、日元外汇市场和国际债券发行市场三个方面分析了日元国际化的发展和问题,指出虽然日本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一些结构性的因素限制了这三个市场的日元国际化程度,如日本金融市场管制和银行危机影响了欧洲日元市场(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东亚贸易结构和东亚金融市场发展程度影响了东亚区域的日元外汇市场,而日本经济的衰退和伴随而来的通货紧缩直接影响到了日元债券的利率和日本居民的发行规模,并导致国际债券发行市场上日元使用比例的下降。第六章主要分析日本在推动日元亚洲化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效果,从日元贷款和东亚汇率合作两个角度分析了其对日元国际化的影响机制,并阐述了日本所做的努力和存在的困境,指出由于没有改变美元的优势地位以及东亚国家避免“双错配”问题而提高本币在融资中的作用,使得日元贷款并没有发挥出特别的作用,而亚洲汇率合作(以及亚洲区域合作)自身存在的很多问题使得日本倡导的“货币篮子”制度也没有得到响应。第七章首先总结了日元国际化的经验,并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然后比较了日元与人民币在初始条件上的异同,分析日本经验对于中国的适用性,最后结合全文内容,提出了五点政策建议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