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物种及其生境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最有效可行的就地保护手段。截止2016年12月,中国共建立自然保护区2740个,总面积147万km2,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8%,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46个,总面积96.8万km2,占全国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65.9%。本文以29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典型研究区,基于遥感反演、模型模拟、空间分析等方法,获得植被覆盖度(FVC)、净初级生产力(NPP)和生态系统分布等时空数据集,利用人类扰动指数量化自然保护区内的人类活动,分析了2000-2015年各气候带分区内、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结构及质量和人类活动的时空变化,评估了自然保护区内人类活动对保护区生境的影响。 结果表明:(1)2000-2015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年平均植被覆盖度从36.3%提高到37.1%,各类型自然保护区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森林生态类保护区年增速0.11%,草原草甸类0.84%,内陆湿地类0.21%,荒漠生态类0.09%,野生动物类和野生植物类则分别为0.11%和0.08%。(2)草原草甸类、内陆湿地类、荒漠生态类、野生动物类自然保护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年增速分别为2.06g·m-2、1.23g·m-2、0.28g·m-2、0.4g·m-2,而森林生态类和野生植物类则分别以3.45g·m-2和2.35g·m-2的年速率减少。(3)2000-2015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人类扰动指数呈现微弱变化,除青藏高原高区和南亚热地湿润区的自然保护区人类扰动指数略微下降以外,其他区域均有所增强,特别是亚热带和温带湿润区,其保护区人类扰动指数由4.7%明显增至5.35%。(4)在亚热带、暖温带湿润区、中温带半干旱区、中温带湿润区,自然保护区的植被覆盖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和人类扰动指数呈现负相关关系。在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的植被覆盖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和人类扰动指数未呈现明显地相关关系。而在中温带干旱区内,自然保护区的植被覆盖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和人类扰动指数呈现正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