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伤寒论》是《伤寒杂病论》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张仲景生平事迹史书无可稽考,据林忆《伤寒序》引甘伯宗《名医录》云:张仲景(推测约生于公元150-219年)“南阳人,(今河南邓县)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由此可见,其为名医无疑。然《伤寒杂病论》乃兵火残年之作,始成而毁于战乱,后经西晋太医令王权和整理而有《伤寒论》。其学术思想当首推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伤寒杂病论》序曰:“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要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一十六卷”可视为其学术渊源之自述,概括了脏腑经络、气血经液,精神意志等生理及病理变化,据六淫对人体产生的不利影响,以明邪正之盛衰,证侯之进退,治疗之当否,预后之吉凶,其辨证必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气虚、真假主副、经络脏腑及其相互关系,时时处处体现了对立统一法则及整体恒动观,其论治必因证立法,因法设方,法随证转,制方遗药,法度谨严,论中载药92味,组方113方(缺一方),实际上应用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法。确为一部理法方药较为完善的医学专著,实为医门之规矩准绳,清人徐灵胎有言:“医者之学问全在明伤寒之理”,所言不虚,信而有征。《伤寒论》作为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向有“方书之祖”之誉。书中的辨证思想极为丰富,察证之细微,组方用药之精当,为它书所不能及,书中所载之方,若用之恰当,每有神效,其寒热并用尤具特色,其作为一种重要的组方、治疗法则,迄今为止,仍有效的指导着中医的实践。在所载113方(缺一方)中,寒热并用者多达53首,其内的构建方式颇具科学价值。《伤寒论》面对复杂多变的病情,组方无不考虑到寒热虚实和药物的相互作用。寒热并用法是仲景对中医学的一大创举,开创了中医寒热并用之先河,是为寒热错杂之证而设,所谓寒热并用,是指将寒热异性的药物合并起来应用,在八法中属温清两法,故亦称温清并用。寒与热,温与凉,药性截然相反。若其归经相同,作用部位一样,则在同一方中配伍会减其寒热之性,若其归经不同,作用部位不一,则不会减其寒热之性,《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又日:“治寒以热,治热以寒,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此为中医的治疗原则,临床上单纯热证或寒证固然不少,寒热真假以及寒热格拒亦复不少。诸寒之而热不去,诸热之而寒不去甚或更甚者,只有寒热并用,寒热共调,方可并治,正如《医碥》曰:“寒热并用者,因其人有寒热之邪夹杂于内,不得不用寒热夹杂之剂”。确为经验之谈。《伤寒论》寒热并用方证散见于太阳、厥阴、少阳诸篇,难以见此知彼,见彼知此,今立足于大青龙汤证、柴胡桂枝汤证、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桂二越一汤证、半夏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附子泻心汤证、栀子干姜汤证、黄连汤证、乌梅丸证、干姜芩连人参汤证、麻黄升麻汤证、柴胡桂枝干姜汤证、麻杏石甘汤证。围绕各方证将各方证作—病机、方药配伍、用药规律之探析,旁采历代名家所论之善者,集古今临证运用之妙者,参现代临床之效者,从中审悟仲景治疗各种寒热错杂证之奥妙,旨在探寻仲景察证遣方用药之法则,识得中医辩证论治之深邃,心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精义,既恪守和解寒热,调和阴阳的治法准则,又运筹帷幄,同中求异的把握各自个证之特点,既挖掘后世医家之发挥和应用,又领略各家随证施治之治学学范,既探寻研究中医经典之径路,又立于临床应用之格物,既学得规矩准绳之定法,又领悟轻灵圆通之活法。今将上述方证粗略的归于表寒里热、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三类,试作一探求,知常达变,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