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庄子是先秦时期著名哲学家,其《庄子》一书不仅是哲理文,也是优美的散文著作,它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庄子在书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寓言为广”。确实,《庄子》全书主要以大量的寓言来表达庄子的哲学思想。本文从《庄子》寓言入手,研究庄子寓言的独特的艺术特点和所包蕴的文化内涵,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中国古代这个睿智的哲学家所营造的艺术与哲学世界。《庄子》一书很少直接谈及文学艺术,但从其对哲学问题的论述中可以窥见他的文艺和美学思想,以及有关于宇宙、人生和生死的观点。在庄子哲学中“道”是其哲学思想的基础和最高范畴,“道”既是关于世界宇宙的根本也是万物生命的本原,庄子以“道”贯穿了他的全部哲学思想,由此体现在其文化观中。本文的第一部分大致论述了庄子的“寓言”。庄子主要是以“三言”形式说理,“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这三种形式有时融为一体,难以分清。“三言”中,“寓言十九”,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纵观《庄子》全书,其体道思想非常完美地表现于哲理与诗情的统一。《庄子》寓言中有鲜明的神话思维,但其又少了宗教色彩,与上古的原始神话思维截然不同。《庄子》虽然是哲理散文,但其以丰富的寓言和奇特的想象,构成了壮阔的艺术境界,具有散文诗的艺术效果。本文的第二部分集中针对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及其形象进行了阐述。浪漫主义特征使得《庄子》全书充满了散文诗的艺术气息,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象征主义特征的表现使得庄子的哲学思想得以在寓言中有所表达。《庄子》寓言中的形象十分典型,庄子创作了一大批鲜明的形象,这些形象的创造并不限于人物,在庄子笔下自然界中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甚至精神事物都是可以借以表达其思想的形象。庄子的道是不得不在,无所不在的,故庄子的寓体形象广袤无边,形形色色。每个形象都是庄子“道”的体现和承载者。在庄子的自我形象中,庄子是了悟一切的智者,平静的身体力行着道,站在一个开阔的视点品察一切,超越了自我突破了局限,与道合一,自由自在。庄子创造的理想人物形象完全是神德之美的极致。本文的第三部分从庄子寓言所含蕴的文化内涵方面进行了大致的研究,主要从《庄子》全书中所包含的以“道”为旨归的宇宙观、自由逍遥的人生观、齐同“物化”的生死观和自然本真的美学观等方面进行阐述。庄子以“道”为旨归的宇宙观,他想在黑暗的现实社会中解放生命之本在、解放人之精神。庄子立足于“道”,站在一个宏观的至高点上去看待现实、去思考人生、去关怀生命的。庄子站在“道”的至高点上俯仰生命,以齐同万物的“仁”之审美观照来做逍遥游,解放现实中的思想,使得精神达到无限的自由。庄子所要追求的精神之绝对自由即是他的“逍遥游”,达到了“逍遥游”即是达到了与“道”相合齐一。“逍遥游”不仅是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其落实在现实人生即是以齐同天地万物的审美观照来俯仰宇宙、以诗意的善美之心来生活。“物化”是同于大道的,既然与道同合就是自由无限的,也是超越功利计议的,没有了功利计议机心就是自由的,所以,以“物化”的观点看待的生死是超脱的、自由的。庄子站在无限自由的超越了一切的视点看待生死。《庄子》寓言中所表现的哲学体现了他与“道”相合,一以贯之的宇宙观、人生观和生死观。“道”的自然无为以及“无所不在”的特点,也影响了庄子对文学艺术创造的看法。其哲学思想中所呈现的文艺观和美学观是反对人为,崇尚自然,以无限自由之心去创作美和观赏美。庄子所要追求的体道的最高境界即是精神之绝对自由、无待任何外物的“逍遥游”。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庄子提出了“虚静”之“心斋”与“坐忘”。庄子以“言不尽意”来否定了“言”能传递“道”的说法,即“道”之真意是无法用语言来直接显现的,而是要靠读者去用精神、用觉悟、用想象力来领会的。庄子的美学观有与“道”合一、自然朴素的美,有“真,精诚之至”的美,还有物我两忘同与大道齐作“逍遥游”的美。以道的自然为美、以精诚之真为美、以“齐物"之“逍遥游”为美。要能在主观精神上达到“逍遥游”,就必须与“道”相合、“物化”,能齐同万物。庄子以自己的生命诉说了,在现实生活中达到“逍遥游”、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方法不仅是“心斋”和“坐忘”,还应该是以“齐物”、“民胞物与"之“仁心”来对万事万物做审美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