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轧中锰钢的成形性能研究

来源 :昆明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8次 | 上传用户:kkndb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节能减排是汽车工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而轻量化是可行且有效的一条途径,但是又不能因此牺牲汽车的安全可靠性,因此发展超高强度钢就是大势所趋了。然而一般随着钢铁材料强度的上升,成形性能会大大降低。因此开发具有良好成形性能的高强钢就显得很有必要。在以“多相(Multi-phase)、亚稳(Meta-stable)、多尺度(Multi-scale)"(简称M3)为特征的组织调控理论的指导下,中国钢研率先研制出了含有大量奥氏体相的基体为超细晶组织的奥氏体、铁素体双相钢组织的强塑积30GPa%以上的第三代汽车用钢。本论文主要对第三代汽车钢的成形性能进行了研究。本文研究的第三代汽车用钢为化学成分为(质量分数,%)为C0.1,Mn5.0,P0.008,S0.002,N0.003,实验材料在太原钢铁集团工业试制生产,经过热轧,罩退和冷轧处理,最终钢板的厚度约为1.8mm的冷轧板。在两相区逆转变退火获得含有大量奥氏体相的基体为超细晶组织的奥氏体、铁素体双相钢组织后,利用金相、SEM、EBSD、XRD等仪器和分析方法对试验钢的组织结构进行表征,通过室温板拉伸试验对力学性能进行测量,通过间接成形试验包括扩孔实验、拉深实验、杯突试验和烘烤硬化实验对冷轧中锰钢板的基本成形性能进行评价。本文还基于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利用板料成形CAE软件Dynaform对扩孔、拉深和杯突试验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逆转变退火温度和保温时间能够控制逆转变奥氏体的体积分数,冷轧中锰钢获得了含有大量亚稳奥氏体基体为超细晶铁素体的双相钢组织,超细晶晶粒尺寸为0.3~0.6μm;冷轧中锰钢的强度达到804.5MPa~1275MPa,塑性达到25%~41.5%,强塑积达到30GPa%以上。同时冷轧中锰钢也拥有良好的成形性能,特别在650℃保温10min时扩孔率达到了83%,极限拉深比(LDR)达到了2.05,杯突值达到了10.218,烘烤硬化值为50MPa。模拟结果显示拉深模拟能较好地反应实际成形过程,扩孔和杯突模拟值要略低于实测值,可以为以后的工程实际应用提供借鉴。分析认为高含量亚稳奥氏体相的TRIP效应和超细的晶粒尺寸是获得优异力学性能的基础,而成形性能与亚稳奥氏体含量密切相关。对扩孔性能来说,奥氏体体积分数约6.7%-12%左右时能够获得较好的扩孔性能。从力学性能上看,非均匀延伸率高的扩孔率也高;对拉深性能来说,奥氏体体积分数约12%左右时能够获得较好的极限拉深性能。两相区退火形成的γ纤维织构提升了r值同时提高了深冲性能;对胀形性能来说,奥氏体体积分数约12%-18%左右时能够获得较好的胀形性能。力学性能上表现为较好的断后延伸率能够获得较高的杯突值。从模拟仿真和实际基本成形实验,我们可以得出新型冷轧中锰钢相比传统TRIP钢和DP钢具有优良的成形性能,它将是是一种优异的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汽车钢材料。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靳三针结合语言训练治疗脑性瘫痪语言障碍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泰安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门诊和住院的脑性瘫痪语言障碍患儿120例,按照治
介绍了氧化石墨烯的结构与制备工艺,总结了氧化石墨烯/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评价了氧化石墨烯对硫化橡胶力学性能、阻隔性能、导热性能、热稳定性及其他性能的影响。
1.摘要:简明确切(在300字以内),以提供论文内容梗概为目的,表达文章中有创新意义的内容(新方法手段、新理论、新技术、新应用),体现具体结论,不须评论,应具有独立性与自含性摘要不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的建设愈发受到国家的重视,环境污染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重大影响。“谁污染,谁治理”的污染治理模式在过去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环保工作不断产生新的变化,这一治污模式已不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便是在这一局面下应运而生的。当下国家大力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但是在实际推广过程中,由于法律政策的不完善、环境服务
在“联盟”号火箭1600多次发射任务中,成功率达到98%至99%。从1971年6月“联盟”11号飞船坠毁以来,已经有40年未发生过重大事故。而早在1957年
以2-(乙氧甲基)四氢呋喃为结构调节剂,采用负离子聚合法合成了耐低温溶聚丁苯橡胶(SSBR),考察了2-(乙氧甲基)四氢呋喃用量和反应温度对SSBR微观结构的影响,研究了SSBR的物理机械性
以涉及溶聚丁苯橡胶(SSBR)聚合法的各项技术分支专利文献数据作为样本,分析了SSBR技术路线,主要分为聚合技术的开发和聚合技术的改进2个过程,聚合技术的改进主要有分子链末端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