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作为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个基本且首要的环节,一直被教学理论所关注,也是教学实践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以往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对备课的研究和探索大多停留在教师个体层面上,许多理论阐释以及建议主要针对教师个体应该怎样正确地认识备课,如何去“备课”,怎样“备好课”等方面。随着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改革的深入,教师个体层面的备课越发显示出诸多的局限性,备课的形式也越发多样化,集教师群体智慧分享与合作创造为一体的“集体备课”,逐渐成为中小学教师促进专业发展和寻求有效教学的形式。世纪之交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生了校本教研制度,集体备课作为校本教研制度的一种主要形式,在中小学校迅速而普遍地得以推广和实施。但随之而来的不只是对集体备课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更多的是对集体备课的争议,“集体备课是一种教研幻想”、“理性地审视集体备课”、“如此集体备课还是‘革掉’好”的呼吁意味着集体备课在实践中暴露出了诸多问题。那么,集体备课的问题出现在哪些方面?产生这些问题的成因是什么?如何在实践中解决这些问题?这便是本文所要探讨和力图解决的问题。本文之所以以农村中小学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在我国城乡差距还比较明显的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暴露出的问题更为突出,问题解决也更具有挑战性。本文在参阅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以鲁西南多所农村中小学为调研对象,参与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观察教师集体备课的行为并对多名教师进行了访谈,在此基础上总结发现农村中小学教师在集体备课中存在着目标定位偏狭、专业引领缺失、开展形式简单僵化、结果过于追求统一等突出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农村中小学可利用资源匮乏、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不合理、学校合作文化氛围不浓厚是客观的制约因素;农村中小学教师集体备课观念淡薄、能力欠缺是主观的内在制约因素。与之相对应,对农村中小学教师集体备课问题的优化策略主要是:优化农村备课可利用资源;合理规划教学管理制度;营造农村教师协同合作的文化氛围以及提高农村教师的自身专业素质,以使农村中小学教师能够更好的开展集体备课,从教学备课环节入手,提升农村基础教育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