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麦区“穗数协调型”小麦分蘖发生与成穗的生理生化机制研究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nana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南麦区是我国重要的小麦生产区之一,其生态环境特殊,该生态条件下的“穗容量”限制了小麦产量进一步的提高。“穗数协调型”小麦是指在保持大穗的前提下有较多的成穗数,其穗重与穗数之间的关系更为协调的小麦新类型,对突破四川省生态穗容量具有积极的作用,其系列品种在中国西南地区得到广泛推广。为了探讨“穗数协调型”小麦分蘖出现、茎顶端生长及叶龄特点,茎蘖幼穗形成以及“源”“库”形成的生理生化机制,本研究以“穗数协调型”小麦品种川农12(CN12)、川农17(CN17)和川农18(CN18)为研究对象,以大穗型和中间型小麦为对照,通过4年的田间观察和室内测试,对三种类型小麦9个不同品种的小麦单株进行试验,从分蘖的出现、生长、以及最后成穗等单株分蘖形态结构特征和产量形成的生理生化机制进行研究,为中国西南麦区突破性小麦新品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从分蘖出现发生、叶龄变化与成穗关系上分析,三种类型小麦主茎与一级分蘖叶龄余数差异并不显著。“穗数协调型”小麦主茎与二级分蘖的叶龄余数(3.713)最小;分蘖出现时间(7.41天)和相邻分蘖发生的时间间隔(2.66天)最短;相邻一级分蘖茎顶端原基之间生长均差0.98-1.10个生育阶段;其Fibonacci数列模型表明,分蘖出现平均时间最少,相同叶龄下,平均的分蘖茎顶端原基生长阶段最高。大穗型和中间型品种主茎与二级分蘖的叶龄余数(大穗型小麦5.328,中间型小麦4.113)变大;分蘖出现所用平均时间(8.53、8.36天)和相邻分蘖发生的时间间隔(4.23天、3.33天)变长;相邻一级分蘖茎顶端原基生长均差(大穗型1.25-1.87,中间型1.18-1.44)较长;Fibonacci数列模型表明,分蘖出现时间较长,相同叶龄下,平均的分蘖茎顶端原基生长阶段较低。“穗数协调型”小麦分蘖发生和生长均匀而协调,主茎与分蘖叶龄余数最小,分蘖成穗(87.50%)和产量(4752.6 kg.ha-1)最高。
  2、三种类型小麦根系差异与分蘖成穗分析,“穗数协调型”小麦的单株平均次生根数(51.84条)、次生根长度(9.32cm)、次生根的呼吸速率(5.53 mg.g-1h-1)、单株根系体积(5.63cm3)、根系干重(0.674g、单株根冠比(0.131)、根系活力(22.21 ug.g-1FW.h-1)最高,单株成穗最高。大穗型小麦单株的初生根根长(17.72cm)、初生根的呼吸速率(8.17 mg.g-1h-1)、根系中可溶性糖(21.58 mg.g-1)最高,且差异显著。拔节期的根系干重、以及根系活力大小决定了其单株分蘖成穗大小,根系干重越大,根系活力越高,小麦最终成穗率越高。
  4、茎蘖内源激素水平与分蘖成穗的关系,“穗数协调型”小麦相邻两个分蘖之间激素含量差值GAs(0.59 ng.g-1FW)、IAA(1.01 ng.g-1FW)、 ZR(0.129 ng.g-1FW)、ABA(8.726 ng.g-1FW)平均最小,二级分蘖IAA/ABA(0.65)和ZR/ABA(0.08)比值均表现为最高,IAA/ZR+Z(1.06)最低。大穗型和中间型小麦的相邻分蘖平均差值GAs(0.845 ng.g-1FW,0.845 ng.g-1FW)、IAA(2.21 ng.g-1FW,1.865ng.g-1FW)、 ZR(0.275 ng.g-1FW,0.209 ng.g-1FW)、ABA(11.231 ng.g-1FW,19.758 ng.g-1FW)增高,两种类型小麦二级分蘖的IAA/ABA(0.33、0.67)和ZR/ABA(0.03、0.16)比值均表现为变低,IAA/ZR+Z(1.47、1.21)增高。“穗数协调型”小麦各个分蘖的GAs、IAA、ZR含量比值随着分蘖蘖位升高而均匀有序变化,使单株平均分蘖的GAs、IAA、ZR含量最高,抑制分蘖生长的ABA含量最低,保证了后生分蘖最终成穗。
  5、分蘖抗氧化还原酶与最终成穗的关系,“穗数协调型”小麦相邻分蘖的SOD(20.39vg-1.min-1FW),POD(18.63 vg-1.min-1FW),CAT(1.119 vg-1.min-1FW),SP(1.76mg.g-1FW)和MDA(0.362 umol.g-1FM)平均差值最小。大穗型和中间型小麦单株相邻分蘖SOD(56.09,44.45 vg-1.min-1FW),POD(45.41,42.42v-1.min-1FW),CAT(1.578,1.431 vg-1.min-1FW),SP(3.576,3.158mg.g-1FW)和MDA(0.385,0.415 umol.g-1 FM)含量差值增大,这对于后生分蘖的衰老死亡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穗数协调型”小麦单株分蘖幼穗或者茎顶端原基的SOD,POD,CAT, SP含量和MDA随着蘖位增高,呈均匀下降或者均匀升高趋势,四种抗氧化还原酶平均含量最高,MDA含量最低,成穗最高。
  6、分蘖穗部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穗数协调型”小麦单株相邻分蘖分蘖穗部单蘖平均穗粒数(1.69)、单蘖可孕小穗数(1.61)、单穗平均粒重(2.31)、单蘖不孕小穗数(0.87)的平均差值最小,单株成穗率(87.50%)和产量(4752.6 kg.ha-1)最高。大穗型和中间型小麦相邻分蘖的穗粒数、可孕小穗数、籽粒重量和不孕小穗数差值变大,分别为(4.72,1.87)、(3.41,2.47)、(4.24mg,2.75mg)、(1.68,1.52),单株成穗率(72.57%,62.78%)和产量(3968.8 kg.ha-1,3273.4 kg.ha-1)变低。“穗数协调型”小麦单株分蘖穗部产量性状均随着分蘖的增加呈有序性变化,单株籽粒重(23.75g)最高,产量也最高。
  7、功能叶片、分蘖顶叶光合速率与产量关系,穗数“协调型”小麦主茎倒三叶-倒五叶光合速率最强(17.7-3.45 umolCO2M-2S-1);单株相邻两个分蘖顶叶之间光合速率平均相差1.51-1.82 umolCO2M2S-1,均蘖顶叶平均光合速率最高(16.17umolCO2M-2S-1)。大穗型小麦旗叶(31.67 umolCO2M-2S-1)和倒二叶(26.63umolCO2M-2S-1)的叶片光合速率最强。大穗型和中间型小麦单株相邻两个分蘖顶叶之间的光合速率均差分别为1.76 umolCO2M-2S-1和1.57 umolCO2M-2S-1;均蘖顶叶平均光合速率(大穗型小麦12.29 umolCO2M-2S-1,中间型小麦12.05umolCO2M-2S-1)降低。“穗数协调型”小麦茎蘖顶叶光合速率分布最均匀,主茎功能叶片呈均匀型分布。
  8、三种类型灌浆进程和分蘖穗部灌浆差异分析,从开花到灌浆,三种类型小麦冠层温度依次增高。以“穗数协调型”小麦平均冠层温度最低(19.34℃);灌浆高峰(2.015mg.粒.d-1)至花后16天达到最高;单株分蘖均灌浆速率(1.014 mg.粒.d-1)最高;相邻分蘖穗的平均灌浆速率相差0.121-0.165 mg.粒.d-1。大穗型小麦冠层温度在灌浆期(22.72℃)最低;灌浆高峰期(1.963 mg.粒.d-1)至花后21天达到最大,较其他另外两种类型小麦灌浆高峰期晚5天左右;相邻分蘖穗的平均灌浆速率差值(大穗型0.195-0.224 mg.粒.d-1,中间型小麦0.145-0.167 mg.粒.d-1)变大。“穗数协调型”小麦单株分蘖穗部的灌浆速率随着分蘖数目增多而呈匀速下降,单株分蘖均灌浆速率最高,故产量最高。
  结论:“穗数协调型”小麦分蘖出现时间较为均匀集中,茎蘖顶端原基随着分蘖的增多而呈均匀下降趋势,茎蘖的叶龄余数最小,与理论的Fibonacci数列模型结果相吻合;根系性状优良,茎蘖的内源激素和抗氧化还原酶水平分布随着分蘖增多呈均匀下降趋势分布,单株成穗率高。随着分蘖增多,其分蘖顶叶光合速率和穗部灌浆速率也呈均匀降低趋势,成熟后分蘖穗部性状最好,产量最高。
其他文献
为了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资源优化配置和电力用户响应需求,智能电网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智能电网从发电侧到用电侧进行全方位的实时采集、传输和存储,形成了电力供给、用户需求、设备状态等海量数据。电力海量数据中蕴含着用户用能、用户需求行为、设备故障发生发展等演变规律,如何利用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是智能电网研究的关键问题。电气设备的故障会严重威胁电网的安全运行,选择变压器和高压断路器,研究
学位
近年来,随着各种新型显示技术的涌现,一方面丰富了人们视觉感知的形式和内容,促进了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各类显示器件的广泛应用和人们对信息设备的过度依赖,使得视觉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其中视疲劳是影响视觉健康性能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同时,随着LED光源的迅猛发展,人们对相应的照明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LED应用到室内照明存在的一些可能会影响健康安全的问题,如眩光、较高的蓝光成分等,使得照明的安
学位
石墨烯(Gr)是一种重要的二维材料,具有优异的光电性能,包括高透光性、高载流子迁移率等。因而,石墨烯在近几年来成为了国内外的研究热点。石墨烯也十分适合被应用于光伏器件当中,将石墨烯与n型硅结合构建的石墨烯/硅(Gr/Si)太阳电池能够简化制备工艺,降低制造成本,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但目前,Gr/Si太阳电池的效率仍较低,稳定性也较差。本文针对目前Gr/Si太阳电池研究所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构建了多
学位
对电极作为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催化电解质的还原再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寻找替代贵金属Pt的对电极材料,是促进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进一步发展的有效途径。相比于寻求新的对电极材料,如何对现有活性不高的对电极材料进行改善是获得低廉高效对电极的重要手段。过渡金属硫化物在可替代Pt的对电极材料中,以电催化性能优异、储量丰富、成本低廉以及元素种类多等优势备受关注。本文从电催化剂表面吸附能调控、电
学位
近年来,传统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及其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使得开发新型清洁可再生能源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其中对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则成为关注的焦点。有机太阳能电池(OSC)以其成本低、易调节和机械柔性好等优点在众多太阳能电池种类中脱颖而出。其中,包含电子给体和受体材料的活性层作为OSC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调控器件整体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OSC中的电子给体材料已得到积极的发展,但电子受体材料的开
学位
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因其吸光系数高、激子束缚能小、载流子迁移率高、载流子传输距离长、拥有双极性电荷传输能力、可溶液加工以及价格低廉等特点,在光伏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目前,用它作为光吸收层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erovskite Solar Cells,PSCs)的光电转换效率(Power convension efficiency,PCE)已经超过22%,展现出十分诱人的应用前景。但PSCs
学位
气候变化导致气温升高、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增加,已经对作物生产带来严重威胁,亟需开展气候变化对作物生产影响及其适应机制的研究,进而调整农业管理措施来保障和提高作物生产能力。双季稻在我国水稻种植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因此,研究并明确气候变化对双季稻生产的影响,预测未来情景下双季稻产量变化,探索气候变化的适应措施对于保障双季稻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系统分析了我国双季稻区气候
学位
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属于禾本科(Gramineae)黍属(Panicum)多年生草本植物,已被美国能源部选为模式生物质能源植物。作为纤维素类能源植物,产量和品质是能源植物选择的两个重要标准,大幅度提高柳枝稷产量是能源用柳枝稷育种的重要目标。柳枝稷各个农艺性状对其产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分蘖相关农艺性状是对其产量有着主要贡献的重要形态组成部分。本研究分别以低地型柳枝稷‘NL
学位
多倍化是物种形成和进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异源多倍体形成过程中伴随着广泛的基因组变异以及基因表达变化。普通(面包)小麦(Triticumaestivum)是典型的异源六倍体植物,同时也是研究异源多倍化的模式植物之一。全面系统地研究基因组变异以及基因表达变化有助于阐明异源六倍体小麦的形成和基因组进化机制,并对揭示六倍体小麦形成过程中表型变异的分子基础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在全基因组水平分析六倍体小麦形成过
学位
行距配置直接影响间套作系统中作物产量和水分分布利用,而目前围绕不同行距配置对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系统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 WUE),水分生产力(water productivity, WP)和实际蒸散量(actual evapotranspiration,ETc)的影响尚不明确。为此,本研究于2013-2015年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仁寿县开展不同行距配置下玉米-大豆带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