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川平原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蒸发强烈、降水稀少,生态环境脆弱。地下水资源在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准确计算地下水蒸发量不仅是评价地下水资源量、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的关键,也是深入了解地下水-地表水-大气水相互转换机理的核心问题。因此,研究其地下水蒸发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可以为浅层地下水资源的开发与评价、平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利用表面能量平衡方法对2004年1月到12月的12景NOAA/AVHRR图像的蒸散发量进行了反演,计算结果如下:银川平原在1月-12月时间变化规律为蒸散发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6月份、7月份的时候蒸散发量达到最大值;空间变化规律为在枯水期银北平原的蒸散要比银南地区大;丰水期,银南地区的蒸散量要大于银北平原。论文对银川平原的最小生态需水量进行了估算,银川平原如果要维护植被正常生长和不出现退化的趋势,需要的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为45.82亿立方米。本文还研究了温度、降雨量、地下水位埋深及植被等各种因素对银川平原蒸散发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气温与降雨量对蒸散发量的影响均呈明显的正相关性。银川平原的蒸散发量随着地下水位埋深的增加呈现一定的规律。在枯水季节,银川平原潜水蒸发的极限埋深为3m左右,而在丰水季节,潜水蒸发的极限埋深为5m左右。在地下水位埋深大于极限埋深的地区,潜水蒸发基本不存在,只有土壤水蒸发。植被对蒸散发量的影响也很显著,当地下水位埋深在1m以上时,NDVI<0.2的无植被区域和NDVI>0.2的有植被区域的日蒸散量几乎一致;当地下水位在1-5m之间变化时,NDVI>0.2则大于NDVI<0.2区域的日蒸散发量,两者差值为植物的蒸腾部分;当地下水位埋深超过5m时,蒸散量近于一个常数,为土壤水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