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作为一种实践活动,长期存在于人类的跨文化交流中。而译者作为翻译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之一,曾长期被视作语言转换的工具,处于边缘的地位。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语言学、哲学、美学等学科的发展,翻译研究的领域得以拓宽,译者的翻译主体地位得到认可,并成为翻译研究的新课题。译者主体性主要强调译者为达到一定的翻译目的在翻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能动性,与其相关的理论有阐释学,目的论,操纵理论等。《长春真人西游记》主要讲述了道教全真派道长邱处机受成吉思汗之邀从黄海之滨到中亚大雪山传授长生术的经历。该书成书于1228年,分为上下两卷,由其随行弟子之一李志常撰写。英国多产汉学家、翻译家亚瑟·韦利将其翻译成英文于1931年正式出版。众多学者偏爱研究韦利对中国诗歌或其他文学作品的翻译,鲜少有人对这部涉及了十三世纪中国北方与中亚地区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历史地理等信息的杰作进行研究。本文以译者主体性为理论背景,对亚瑟·韦利的《长春真人西游记》英译本进行研究,试图从影响译者翻译的主动因素及限制性因素来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体性。主动性因素包括翻译文本的选择、目标读者的定位、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翻译目标的确立;限制性因素包括双语能力、原文及原作者以及读者意识等。从译文文本中选取诸多实例,具体分析韦利的翻译策略和技巧,以期探究韦利在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本研究有助于读者更准确的理解《长春真人西游记》及其英译本。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客观上丰富了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其发展。此外,《长春真人西游记》作为一部道教经典著作,对其英译研究对推动道教文化的传播及中西方文化交流研究有一定的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