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一个必然的历史进程,城市化既是人类追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结果,也为人类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了条件。目前人们对城市化的本质和发展过程还缺乏科学的认识和理解。我国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由于没有对城市化的主要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把握,导致城市化过程的扭曲和社会资源的浪费。因此,对城市化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从两个视角研究中国的城市化问题,一个是微观的视角,一个是宏观的视角。所谓微观的视角,就是从微观经济主体——个人或家庭、企业——的角度,研究微观经济主体如何通过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选择创造了城市,并进而展开了城市化进程。所谓宏观的视角,就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并不是从政府的角度),研究城市化是如何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的。从这两个视角出发,本文从城市化诸多要素中,抽象出三个最基本、最重要的要素,即经济、空间和人口,分别研究经济城市化、空间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笔者认为,经济城市化是城市化的客观基础和发展动力,空间城市化是城市化的基本条件,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主要结果。三者构成动力——条件——结果这样一个逻辑体系。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第一、把城市化研究的理论体系构筑在微观主体选择的基础之上。本文摒弃了过去在城市化研究中所采取的实用主义态度,抛弃了把城市化作为解决宏观经济问题的药方,对城市化采取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做法,而把城市化过程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对自己切身利益关注和追求的基础之上。笔者认为,城市化是微观经济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所形成的一种必然的经济过程,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而存在的自然经济过程,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微观经济主体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博弈的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作为一种集体力量的人们尤其是政府,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干预它、影响它,但是从长期的角度看却不能跳过它,更不能消灭它。第二、从城市经济学角度,科学地定义了城市和城市化的概念。城市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新的空间组织形式,是生产力发展和产业结构演变(包括结构演化和空间演进)为自己开辟的高效率空间载体。城市化是指随着非农经济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范围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其容纳能力不断增强,从而能够容纳更多的社会生产力和城市人口,进而带动社会经济发展并使更多的人口能够享受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文明的过程。第三、全面科学地论证了经济城市化、空间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的关系。从逻辑关系上说,城市化过程是先有经济城市化,然后有空间城市化,最后有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是城市化的客观基础和发展动力,空间城市化是城市化的基本条件,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主要结果。三者构成动力——条件——结果这样一个逻辑关系,这是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第四、提出并分析了城市土地使用效率传导机制。所谓城市土地使用效率传导机制就是在各种影响城市土地使用效率的因素中,如果某一项因素发生了变化,就会通过各个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传导到其他要素,使其他要素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改变整个城市土地使用效率,这种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就是城市土地使用效率传导机制。第五、提出了科学的城市化动力系统。城市化的动力系统是由微观经济主体追求其自身生存和发展最大满足的动机、非农产业的发展和非农产业的空间集中所构成的。从根本上说,城市化是微观经济主体追求自身利益的结果,如果说产业结构演变是城市化的动力,那也是第二层次的动力,而不是根本动力,或者说不是动力源泉。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是导论,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分析和总结了我国城市化理论研究和实际进程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对城市化问题进行科学、全面研究的意义。第二部分,对城市和城市化的概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提出了自己的城市和城市化概念,并对城市化的本质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阐述。第三部分,对经济城市化进行分析。这一部分从微观经济主体的基本需要出发,分析了产业非农化和非农产业集中化的主要内容和理论依据,利用经济模型分析了决定产业空间集中化的影响因素。第四部分,对空间城市化进行分析。这一部分,从微观经济主体的选择角度重新对同心圆模型进行了理论上的阐述,提出了城市土地使用效率传导机制,科学地揭示了城市空间扩展对土地使用效率的积极影响。第五部分,对人口城市化进行分析。这一部分,在对城市人口科学界定的基础上,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三个经典模型的分析,提出了对我国人口城市化的有益启示,并对城市规模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最后是本文研究的结论。本文认为城市化是微观经济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客观发展过程,城市化的各项内容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形成了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保证城市化按照自身的轨迹发展,既是满足微观经济主体追求自身利益的需要,也是保证社会资源充分利用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