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验证腕踝针特殊的皮下浅刺针法对急性腰痛的止痛效应是否具有特异性。 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将90例门诊急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予以腕踝针皮下浅刺针法、传统针刺法以及经皮电刺激疗法(TENS)干预。针刺部位根据腕踝针的分区选点理论选择。腕踝针针刺法组要求皮下针刺无针感;传统针刺法组要求患者有常规的酸麻胀等针刺得气感;TENS组应用穴位经皮治疗仪刺激针刺点,治疗参数为疏密波,频率2/15 Hz,刺激量以患者能承受的电刺激为度。三组患者均治疗一次,治疗时间为30 min。对各组患者腰痛程度进行评估,评估时间点分别为治疗开始前(T0)、治疗时第5分钟(T1),第10分钟(T2),第15分钟(T3),第30分钟(拨针后,T4)。主要结局指标应用简式MGill疼痛测量量表(SF-MPQ)及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评价,并在治疗结束后评估患者治疗时的感觉。 结果:三组治疗前SF-MPQ各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腕踝针针刺组在T1、T2、T3和T4时间点SF-MPQ的各项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腕踝针针刺组从第5分钟起,疼痛有明显缓解,具有即时镇痛效应;传统针刺组在T2、T3和T4时间点的SF-MPQ各项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传统针刺组从第10分钟起,各项疼痛评分均较前降低;TENS组在T3时间点,SF-MPQ中各项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TENS组从第15分钟起,各项疼痛评分较前降低。对三种针刺法治疗后的SF-MPQ各项评分进行比较,30 min时,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即不同针刺法对急性腰痛患者的疼痛缓解有显著差异。比较各组针刺前后疼痛评分的差值发现,腕踝针针刺组对急性腰痛疼痛缓解优于其他两组。分析不同针刺组SF-MPQ中各项疼痛评分与时间的效应关系,结果提示不同针刺法的止痛作用与时间存在交互效应,即不同针刺法对疼痛评分的影响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说明不同针刺法留针后对急性腰痛患者疼痛的缓解效应持续存在,三组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下降幅度不同。从各项疼痛评分变化的趋势图也可以看出腕踝针对急性腰痛患者的疼痛缓解具有显著优势。不同针刺法对腰椎活动度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腕踝针针刺组患者的腰椎活动度明显优于其他两组。 结论:三种不同针刺法对急性腰痛患者均具有缓解疼痛和改善腰椎活动度的功效,腕踝针针刺组的作用优于传统针刺组和TENS组,且其镇痛效应的出现早于其他两组。这提示腕踝针特殊的皮下浅刺针法对急性腰痛的即时止痛效应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临床试验注册号:ChiCTR-TRC-13004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