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轨道交通具有运能大、运行可靠、安全环保等诸多优点,是特大城市、大城市缓解城市拥堵、提高公交服务水平,以及实现TOD发展的最优选择。尽管如此,如何在轨道快速建设背景下,优化客流分布,培育新线客流,促进轨道沿线和站点周边用地开发,依然是城市交通发展面临的严峻问题。同时,轨道交通出行是一种典型的多方式组合出行,除了轨道主体外,包含接入和接出两大过程,使得轨道出行问题分析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横向对比轨道客流问题和轨道接驳问题,客流的吸引与产生,出行者对于轨道接驳方式的选择,均涉及土地利用、街区设计、公共交通设施等城市建成环境因素。城市建成环境对交通的影响是根本的、深刻的,不同开发密度、不同空间形式、不同用地配置、不同设施组织,影响着个体的出行选择,决定了区域的宏观出行特征,探究建成环境对轨道宏观客流特征和微观接驳方式选择特征的影响,对于掌握轨道交通客流规律,城市用地开发或老城更新,提高城市与轨道交通发展融合性等,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依托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8YFB1601304,2018YFB16009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771049),针对城市建成环境、轨道客流、轨道出行两端接驳等内容及相关关系展开研究。论文从数据获取与特征提取入手,通过网页爬取、问卷调查等方法,获取了轨道刷卡数据、网络地理信息数据和轨道出行链数据等多源信息数据。基于对多源数据的深度挖掘,分析了轨道站点客流时空分布特征,并结合工作日高峰客流特征对站点进行聚类分析;结合轨道站点缓冲区的概念,分析了城市用地开发特征,并针对站点缓冲区内的职住情况对站点进行聚类分析;分析了轨道出行链调查样本的个人家庭属性、轨道出行和出行感知特征。基于对轨道出行与建成环境特征的定性分析,综合考虑以往研究经验,提出了从土地利用因素、可达性因素和站点属性等三个方面完善建成环境因素集,并全面利用网络地理信息数据表达建成环境因素。以建成环境因素集为核心,一方面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工作日全天和早晚高峰时段客流量受建成环境的影响情况,另一方面采用离散选择模型深入探究建成环境对轨道站点接驳方式选择的影响机理。最后,以南京地铁为例,梳理其现状客流典型特征,并针对性提出城市与交通发展优化提升策略,同时根据模型结果,提出典型地铁站点周边接驳设施的优化建议。与前人研究相比,本研究在建成环境数据获取上,充分发挥了网络地理信息数据的优势,较为全面、科学的整合了建成环境相关数据,建立了统一口径和时效性的建成环境因素集,并分别分析了这些因素对高峰客流和站点接驳方式的影响特征。研究结果为轨道站点周边建成环境优化更新,优化轨道客流分布,优化轨道出行接驳方式结构提供政策制定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