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慢行道、绿道与步行道概念、理论及发展进行了分析和对比,总结出慢行道区别于绿道和步行道的特征及分类,以绿道研究为依据,在此基础上对慢行道进行了研究和分类,分析了慢行道的功能及构成要素。在对国内外一些成功实践案例、慢行道的研究进展、绿道的研究的基础上,又结合城市内的大型公园绿地、城市内河流水系、人文历史名胜古迹等景观,将城市内的多种元素进行分类,对城市慢行道提出了分类建设的理论,并具体设计了建设的基本模式,给后续研究范围外的道路设置慢行道提供一个理论依据。同时也将城市道路、斑块绿地、滨水空间、人文历史景观等融入到城市景观空间中,将城市的道路脉络功能提升,集游憩、休闲、生态保护、景观空间串联、健身娱乐于一体。论文将相关资料及文献研究、实际调查研究、层次分析法、空间布局抽样调查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出一套综合评价城市慢行道的指标体系,然后与郑州实地相结合,对郑州主城区随机挑选出的45条道路进行评价,最后得出一级优化潜力道路5条,二级优化潜力道路16条,并对测评的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对优化潜力进行了重点分析,并针对现状问题提出了意见。另外,根据城市慢行道分类构建的模式,针对郑州市主城区的滨水空间、人文古迹风景名胜周边空间、特色景观空间等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研究,分析了景观现状、针对问题及提升要点提出了相应的一些整改措施和完善意见。将以上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叠加后,得出了郑州市主城区慢行道建设的分布图,为郑州市慢行道的建设提供一个可能的实践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