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中国传统古代绘画美学史,渔樵作为古典文人高士隐逸视觉形象的主要代表符号源远流长。并常以历史人物为典范出现于绘画文学作品之中,且历久弥新。渔樵意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审美精神。时至元代,渔樵意象发展最为成熟,山水画渐次脱离再现性表达,转变为借景抒情的写意表达。由于元代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特点,导致元杂剧的孕育诞生和蔚成大观,渔樵意象形成雅俗共融的独特呈现。以往古典渔隐中传递出的个人与社会及群体的对立、矛盾及悲切情绪,在元代渔樵意象表达的愉悦宣泄中得以部分消解,完成了人与自然在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激烈碰撞后的一次难得的握手言和。因此,元代渔樵意象较前代呈现出更为浓厚的诗意温度和家园归属感。本文通过透析中国古典绘画美学中的渔樵意象,总结归纳出渔樵意象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历史呈现,并进一步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对古代中国山水画中渔樵意象产生的多种影响,总结了不同历史时期文人归隐的表现形式;本文收集元代山水画、元曲及民间艺术,从中钩沉出大量与渔樵相关的形象、题跋、诗句及关乎隐逸题材的杂剧曲目。结合元代民族融合的特殊社会背景、文化政策、宗教信仰、民间兴起的文人雅集活动,探析元代文人画家在此特殊背景之下呈现出的独具特色的隐逸精神,进而归纳出元代渔樵意象的三大美学特征。渔樵意象的主动愉悦性,具体分析元代绘画中渔樵意象及文人画家自觉追求超然物外的洒脱精神,是元代渔樵意象首次打破文人隐逸固态心理的表现,是文人生活艺术化的审美升华,是文学艺术作品思与境谐的活力抒发,更是中和之美价值取向的传达。渔樵意象的形式趣味性,“渔樵意象”作为中国山水画中典型的隐逸符号,也普遍存在于元代的绘画和文学作品中。元代的绘画更加注重对“诗意墨戏”的传达,笔墨“逸绝”之趣的形式表现,完成了文人画思随笔至、性追墨戏的表达,作品内容以描绘文人的风雅生活来充分传达深厚的哲学意蕴,并在艺术作品中重构一种诗意生活。元代渔樵意象的雅俗共融性是其独特的美学特征,由于元代特殊的文化语境,渔樵意象首次形成了雅俗复合且共融的独特性审美。这是中国历史发展到元代并因其特殊性而产生的结果,也是少数精英艺术家和普罗大众审美价值取向在这一特殊时代背景下实现的一次共生共栖。而元杂剧、工艺美术、民间宗教美术中的渔樵身影更是研究渔樵雅俗共融性审美特征的重要依据。笔者研究元代绘画中渔樵意象的美学特征,首先从元代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融合的特殊历史背景出发,努力探析思考元代渔樵意象深层次的美学特征。其次从中国美术史、中国古典美学史和绘画艺术学视角出发,探索元代渔樵意象美学特征的成因,更加准确的定义元代渔樵意象的美学特征,进而打破以往对于渔樵意象的程式化的认知,摒弃从单一艺术或者文学角度进行分析研究的思路,可以用更为客观准确的研究态度还原元代渔樵意象之本来面目。最后,通过对元代渔樵意象的美学特征的总结,梳理元代渔樵意象对明清艺术创作的影响以及探析渔樵意象最终消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