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类比推理在儿童学习知识中起着重要作用,国内外的心理学研究通过实验证实了比较是学前儿童学习类概念的能力体现。迄今为止,国内外心理学研究者大多考察了儿童如何根据事物的特征形成类概念,而且已经开始深入探讨更加复杂的判断过程。本研究以学前儿童为研究被试,用E-Prime2.0编程呈现刺激,首先探讨了比较是如何影响学前儿童形成陌生事物的类概念;然后我们还测试了在学前儿童形成陌生事物类概念时类比机制是如何使得学前儿童注意到事物不明显的属性(纹理);再次还探究了名称是否能够促进类概念的形成;最后探讨了学前儿童是否能够自发地形成类概念。本文从类概念的定义开始梳理相关研究,阐述了类概念的层级关系并且简评了类概念形成的理论模型。本研究包括三个实验,实验任务要求被试找出符合特定要求的图片,记录、分析选择符合特定要求的图片(纹理匹配)个数,采用个别测试。实验一设置了比较和名称两个自变量,考察有无比较在影响学前儿童给陌生事物分类时是否有差异,以及是否提供共有名称能够促进学前儿童形成类概念。实验二只有名称一个自变量,在实验一的基础上探索只呈现一个目标图片且测试图片仅有纹理匹配的时候,学前儿童是如何给陌生事物分类的,纹理是否能成为学前儿童分类的依据。实验三是在前两个实验的基础上探索不提供提示语的情况下名称是否还能影响学前儿童给陌生事物分类,更重要的是探索缺少提示语情况下儿童能否自发地形成类概念。三个实验得到的结论如下:(1)比较对学前儿童类概念形成有十分显著影响,在目标图片有比较的情况下均比无比较情况下更多地选择纹理匹配图片,最高成绩即选择纹理匹配图片所占百分比达到90%。(2)当呈现目标图片是可比较的情况下,在有名称组学前儿童更多地选择纹理匹配图片,说明名称对类概念形成有显著影响;然而当呈现目标图片时是不可比较的情况下,名称对类概念的形成没有影响。因此名称可能要在可比较的样例下才能起到促进类概念形成的作用。(3)对矛盾条件下的四个自变量的比较,贯穿三个实验都证明了比较在形成类概念的关键作用,而名称起到了促进作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纹理能够作为本实验学前儿童分类的依据。(4)在没有任何提示语的情况下,学前儿童仍旧能够根据纹理匹配进行分类,从而更加证明了提供名称能够促进学前儿童对类概念的学习和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