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路径研究即从实现路径的角度去研究问题,并已相对确定研究问题的起点与终点。本文的起点指个体的私利追求,终点则是社会整体公共利益的增长与实现。具体来说这个问题分两个方面:个体的私利追求与社会公利若存在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是如何实现的;当个体的私利追求与社会公利发生背离时,是什么机制可以调和这种背离,这种机制是怎样运作的。亚当·斯密是18世纪英国情感主义流派的终结与集大成者,又被后人称为“现代经济学之父”。他理论的时代背景是资本主义早期,社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大转变之下,与当前我国国情有一定的相似处。本文从现实矛盾与理论背景两个角度分析了私利与公利矛盾的产生,并概述了资本主义早期思想家的解决思路。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市场路径,在商品社会下市场为个体追求私利提供了实现路径,市场分工与普遍竞争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而神奇的“看不见的手”引导人们的私利追求,使得整个社会得以分享个人私利追求的成果,进而促进社会整体公利的增长,从而实现从私利走向公利。而在他的伦理学思想体系中,斯密的同情论指出,人性当中存在的同情及其机制,能够产生道德评价与道德判断的基础:通过自身的情感,评价或判断他人的情感与行为正当与否,进而通过道德评价与道德准则维护社会秩序,调和私利与公利的矛盾;同时同情及其机制也提供人类自我评价的路径,可以在一定程度限制不合理的私利追求,在自爱的基础上激励人们追求社会公利。然而情感作为道德判断标准,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主观性和随意性缺陷。斯密的公正的旁观者思想正是对此的系统补救,也是其理性路线的起点。他一方面从理性的角度分析,公正的旁观者为人类道德评价与自我评价提供公正的视角;另一方面斯密是用理性演绎的方法,从现实的公正的旁观者的内涵,去构建社会秩序与法律的基本框架,从而实现社会秩序与人类普遍情感基础的统一。最后,通过对于斯密三条路径后世评价的梳理,探讨斯密解决思路在当今问题中的局限性,力求以公正的眼光看待斯密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