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交网站已经逐渐成为个体进行自我呈现以及共享信息的重要平台(Hollenbaugh&Ferris,2014),在我国青少年群体中具有较高的流行率(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9a),并且由于智能手机的便利性和易得性(Ahn&Jung,2016;Jeong,Kim,Yum,&Hwang,2016;Wu,Cheung,Ku,&Hung,2013),大量青少年通过智能手机使用社交网站。已有研究表明,主动性和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对个体的心理发展、社会适应等会造成相反的作用,主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会对个体带来积极的影响(Kim&Lee,2011;Lin&Lu,2011;Xie,2014;Nadkarni&Hofmann,2012;Toma&Hancock,2013;Yang,2014;连帅磊,田媛,孙晓军,张晨艳,2017),而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则会产生负面的影响(Feinstein et al.,2013;Frison&Eggermont,2016;Tandoc,Ferrucci,&Duffy,2015;Verduyn et al.,2015;连帅磊,姚良爽,孙晓军,周宗奎,2018;刘庆奇,牛更枫,范翠英,周宗奎,2017;孙晓军等,2016;张丛丽,周宗奎,2018)。根据生态科技微系统理论的观点,网络使用也会对个体的认知发展等方面产生影响(Johnson&Puplampu,2008;杨晓辉,王腊梅,朱莉琪,2014)。执行功能是个体高级认知活动的核心(Botvinick et al.,2001;Diamond,2013;周晓林,2004),而工作记忆又在执行功能各个成分中占有重要地位(赵鑫,周仁来,2010)。那么,主动性和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对个体的工作记忆的影响又是怎样的呢?因此,本研究在智能手机使用的背景下,选取青少年群体,采用问卷法和行为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考察主动性和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的正常个体在工作记忆上的差异,具体来讲,有以下两个研究:研究一,采用问卷法考察大学生社交网站使用成瘾的比例,主动性和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的基本情况及其与个体日常生活中工作记忆水平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大学生群体中,社交网站使用成瘾的比例为13.32%;而在非成瘾群体中,个体使用社交网站时是以被动性使用为主而较少地进行主动性使用。同时,主动性和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对大学生工作记忆的影响出现了分离效应。即主动性社交网站使用水平显著正向预测个体的工作记忆水平,而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水平显著负向预测个体的工作记忆水平。研究二,采用行为实验考察主动性和被动性社交网站个体在社交网站相关/社交网站不相关类型的1/2/3-Back任务上的表现。结果发现,主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个体的工作记忆水平优于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的个体。而无论是在正确率还是反应时上,个体在社交网站型N-Back任务上的表现均优于传统型。此外,当认知负荷增加时,个体在1-Back任务上的正确率和反应时均优于在2-Back和3-Back任务上的正确率和反应时,2-Back任务上的正确率优于3-Back任务上的正确率但在反应时上无显著差异。研究通过在智能手机使用的背景下,采用问卷和实验结合的方法,考察主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和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对个体工作记忆水平的影响,有助于细化不同类型的社交网站使用对个体高级认知功能的影响作用,丰富以及完善现有的网络心理学相关理论和研究,也有利于指导个体合理地使用社交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