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青少年特发性慢性胰腺炎遗传易感性研究目的:明确青少年特发性慢性胰腺炎患者中相关致病基因的突变谱和频率,同时深入分析基因突变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为探索我国慢性胰腺炎的遗传易感性奠定初步基础。方法: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和一般信息,采集外周静脉血,对提取DNA进行一代测序,分析并确定基因突变,采用统计学分析方法,评估上述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结果:共纳入自1997年1月至2008年12月就诊于我科确诊青少年特发性慢性胰腺炎患者75例,其中男性患者40例,发病年龄平均为11.9岁。基因检测结果显示PRSS1基因突变阳性率为9.3%(1例N29I,1例R122H,5例R122C);SPINK1基因突变阳性率为57.3%(43例IVS3+2T>C);1例患者携带CFTR基因新生突变;1例患者携带CLDN2错义突变;无患者携带CTRC非同义突变。统计学关联分析显示IVS3+2T>C突变与胰管结石、胰腺假性囊肿和胰腺钙化有关(P<0.05)。结论:SPINK1基因与我国青少年特发性慢性胰腺炎发病密切相关,IVS3+2T>C突变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具体分析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第二部分遗传性慢性胰腺炎易感基因及内镜治疗长期随访研究目的:分析来自单中心的遗传性慢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内镜治疗短期和长期疗效以及易感基因突变谱,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数据库。方法:收集并记录患者一般信息和临床资料,分别于患者每次出院后三个月和2013年7月进行短期随访和长期随访,评估患者病情。对患者全血DNA进行PRSS1、SPINK1和CFTR基因致病突变检测。结果:共纳入来自21个不同家系的24例遗传性慢性胰腺炎患者,男女性别比为1.2:1。症状首次发作年龄为25.5岁(6-46岁),确诊年龄为30.0岁(12-54岁)。最主要的影像学特征为胰腺钙化(95.8%)。有21例患者成功接受共43次内镜治疗,另外三例患者因治疗无效而进行手术治疗。长期随访显示,21例患者经内镜或手术治疗后疼痛和胰腺炎发作均得到部分或完全缓解,但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全无改善。20例患者中,PRSS1基因R122H/R122C、N29I和A16V突变率分别为60.0%(n=12)、25.0%(n=5)和5.0%(n=1)。结论:我国遗传性慢性胰腺炎患者临床特征与既往西方国家类似研究报道相一致,但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比例明显下降,因此推荐内镜治疗作为遗传性慢性胰腺炎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法,必要时可进行多次治疗或联合ESWL。第三部分散发性慢性胰腺炎易感基因CPA1突变及其与临床特征相关分析目的:新近研究报道,CPA1基因与慢性胰腺炎的发生有关,但我国尚无相关报道。本研究旨在明确我国慢性胰腺炎患者CPA1基因的突变频率和突变谱,初步探索该突变的临床意义。方法:以就诊于我科内镜中心接受ERCP治疗的316例慢性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临床资料和外周静脉血,对其全血DNA进行CPA1基因全外显子测序,并将突变情况与临床特征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在该基因10个外显子上,共检测出14个基因突变,其中错义突变10个,同义突变4个。仅慢性胰腺炎患者的同义突变c.237 G>C突变频率高于健康对照组(88.3%vs.76.2%,P=0.000),其余基因突变的突变频率均无差异。慢性胰腺炎患者和健康对照者检出错义突变的总频率分别为3.1%(10/316)和3.5%(9/256),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将突变情况与临床特征进行关联分析,统计结果显示该突变与发病年龄、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以及ERCP术后胰腺炎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与既往西方国家研究相比,此项研究结果提示我国慢性胰腺炎患者CPA1基因突变情况可能有所不同,考虑可能与地理差异以及研究对象纳入结构等有关。第四部分青少年特发性慢性胰腺炎相关de novo突变筛选及鉴定目的:扩展青少年特发性慢性胰腺炎发病相关de novo突变谱,初步揭示青少年特发性慢性胰腺炎患者中已知基因突变的阳性率并不高的原因,为丰富青少年特发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本研究纳入并收集青少年特发性慢性胰腺炎患者及其父母的血标本,提取血DNA,然后利用外显子捕获、二代测序等技术检测并鉴定与青少年胰腺炎相关的de novo突变,并对所检测出的de novo突变进行深度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青少年特发性慢性胰腺炎患者50例,12例患者因资料不全、20例患者因不能获得其父母外周静脉血标本而排出本研究,最终纳入18例青少年特发性慢性胰腺炎患者三口之家。一代测序结果显示有4例患者携带PRSS1基因或SPINK1基因突变,上述该患者排除该研究。对14例患儿及其父母的二代测序分析并未发现可疑致病突变。结论:慢性胰腺炎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仍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筛选并验证青少年特发性慢性胰腺炎相关de novo突变,完善特发性慢性胰腺炎遗传学发病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