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清政府的天朝上国美梦被西方列强惊扰,闭关锁国的政策也被强行破坏。中国开始被动的与世界接触,也开始了近代意义上的外交活动。落后的清王朝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近代化的外交之路?美国国籍的蒲安臣又与晚清中国的外交有着怎样的联系?这是本文想要研究的问题。在晚清中国的外交史上,蒲安臣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是美国第一位进驻北京的驻华大使,将《万国公法》引进中国,促进了中国近代外交观念的产生,并使清政府开始在实践中运用国际法的某些原则处理对外事务。他是美国在中国实施“合作政策”的关键人物,蒲安臣来华把“合作政策”作为中美外交的基础:“在条约口岸内,既不要求,也不占用租界,不用任何方式干涉中国政府对其人民的管辖,也不威胁中国的领土完整。”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合作政策是清政府比较容易接受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政府的利益。由于此前清政府已经成立了全国性的外交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与西方各国的外交事务,它使得西方国家能够更好地与清政府开展外交“合作”。合作政策也影响了其它西方国家对华政策的改变,因而蒲安臣也得到了清政府的特殊信任与好感。基于此,蒲安臣成了中国第一个外交使团的特使,并加速了驻外领事制度的建立,对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蒲安臣使团和美国政府在华盛顿签订了《天津条约续增条约》,史称《蒲安臣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签订的第一个平等公允的条约,也是中国首次以主权国家而非战败国签订的条约。总之,蒲安臣在当时中国的活动以及代表中国出访期间,维护了清政府的利益,促进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是中国外交史上非常关键的人物,推动中国外交向世界潮流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