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企业职工的工资水平明显得到提升。然而,在城镇居民收入不断提升的同时,城镇劳动力市场中一直存在严重的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之间的市场分割。本文在对工资差异理论及其经验研究方法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应用微观经济计量方法,对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中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之间的工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不同劳动力群体间的工资差异也自然而然地受到了诸多经济学者的关注。在工资差异理论的发展历程中,主要有三种理论广泛运用,分别是补偿性工资差异理论、新古典学派工资差异理论、歧视和劳动力市场分割导致的工资差异理论。补偿性工资差异理论认为,工作安全程度、工作承担责任和工作成功可能性等工作场所差异将导致相同特征的劳动力工资水平存在明显差异。新古典学派工资差异理论认为,劳动力个体的工资水平与其所具有的人力资本水平有关,且个体在生产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是工资的函数,因而工资增加将会提高生产效率。歧视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中针对某群体的歧视导致了劳动力个体间的工资差异。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使得处于不同市场中企业具有不同的垄断权,因而可以为劳动力支付不同的工资。依据劳动力市场工资差异相关理论,大量经济学者给出了群体间工资差异的分解方法,包括传统的工资差异经验研究方法、工资分布上的工资差异经验研究方法、考虑到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工资差异经验研究方法以及考虑区域经济因素的工资差异经验研究方法。随着经验研究方法的发展,经济学者基于不同数据对劳动力市场中不同群体间的工资差异进行了分析。本文结合中国实际,对中国劳动力市场中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间的工资差异进行系统分析。首先,依据2007年中国城镇家庭收入调查数据(CHIP),建立Mincer工资方程,并应用Heckman两步骤方法消除样本选择偏差,对工资方程进行回归,借鉴Oaxaca和Blinder的工资差异分解方法,对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的总体工资差异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劳动力之间存在明显的工资差异。国有部门的工资水平明显高于非国有部门的工资水平,且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间的劳动力人力资本差异导致的工资差异为0.11,占总体工资差异的45%,劳动力市场所有制分割导致的部门间工资差异为0.13,占总体工资差异的55%。因此,政府部门设计和实施公平的就业制度和工资制度,消除劳动力流动的障碍,将不仅有助于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间工资差异的缩小,而且有助于中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增长。其次,依据2002年和2007年的中国城镇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应用微观经济计量方法和工资差异分解方法分析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间工资差异的变动。分析结果表明,2002年至2007年间,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间的小时工资对数差异由0.29降至0.23,但所有制因素导致的部门间工资差异却在增大,表明部门间工资差异的缩小主要是由两部门间劳动力特征差异的缩小导致的。因此,政府部门在努力提高国有部门劳动效率的同时,努力消除劳动力在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间的流动障碍,消除国有企业对市场的垄断,将有助于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间工资差异的缩小。再次,依据2007年中国城镇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建立工资方程的分位数回归模型,并应用M-M分解方法,分解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工资分布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在工资分布的所有分位数上,非国有部门的工资水平均明显低于国有部门的工资水平。随着分位点的提高,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间的工资差异表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部门间工资差异的缩小主要由部门间劳动力个体特征差异的缩小导致。因此,针对低收入群体,政府部门应努力提高非国有部门的劳动力的教育和经验水平,促进其工资水平的提高;针对高收入群体,应消除垄断等所有制分割因素带来的工资差异,使其工资更加市场化,才能有效地缩小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间的工资差距。最后,依据2007年中国城镇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建立城镇居民工资方程的多层模型,对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的工资方程分别进行回归,进而分析地区经济环境对部门间工资差异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地区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对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的工资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也将使得所有制分割等因素导致的部门间工资差异增大;失业率的上升对国有部门的工资获得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非国有部门工资获得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因而地区失业率的提高将使得所有制分割等因素导致的部门间工资差异增大。因此,政府在注重提高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的同时,应均衡各地区的发展,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市场化水平,更应注重社会的公平性,加大劳动力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流动,将有助于缩小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之间的工资差异。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理解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中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间工资差异的来源,把握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规律,而且有助于劳动力市场公共政策的评价与设计,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