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卡夫卡被誉为20世纪文学巨匠、现代主义文学奠基人之一。其作品以晦涩难懂著称,谜一般的作品留给读者广阔的思考空间。他的主要长篇代表作有“孤独三部曲”《美国》、《审判》、《城堡》。中短篇小说占其作品的大部分,《变形记》在西方广为人知,《判决》、《在流放地》、《乡村医生》和《饥饿艺术家》等都是非常著名的作品。国内外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卡夫卡进行研究,如社会学角度、心理学角度、存在主义哲学角度、“新批评”角度、比较文学角度等。从心理学角度的研究的文章中,重点要提到车安臣的《卡夫卡思想与创作中的犹太情结》,文章详细地阐述了卡夫卡身上执着的“犹太意识”和“犹太情绪”不是与身俱来的,而是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变化的过程,这篇文章在研究卡夫卡的“犹太情结”方面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注意到了卡夫卡作品中的犹太思想和犹太因素,但没有对“情结”理论进行专门,深入的研究,也没有对卡夫卡“犹太情结”的形成原因进行探究,“情结”这种内驱力对卡夫卡创作造成的影响也没有进行透彻的论述。本文从荣格的“情结”理论出发,结合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对卡夫卡进行个案研究,分析其生活和创作中的“犹太情结”及其表现。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卡夫卡“犹太情结”及其产生之因。首先了解荣格的“情结”理论,指出“情结”是人的深层无意识心理中集结着的种种冲动和情绪,它源于集体无意识。根据该理论对卡夫卡潜意识深处的犹太情绪和观念进行挖掘。从家庭出身和格托精神的影响,罪感文化下弱的子民及犹太性的觉醒三个方面证实卡夫卡“犹太情结”的发展经历了早年的无意识,到后来的有所认识,直至最后的坦然接纳这么一个过程。第二部分主要讲“犹太情结”在卡夫卡生活中的表现。首先介绍卡夫卡的父子关系,指出卡夫卡作为一个犹太儿子,不可避免地打上了集体无意识中“父子冲突”的精神原型,他一生中又爱又恨的父亲身上有着“父亲——上帝”的影子。其次,卡夫卡作为著名的“无家可归的异乡人”,他的感受——漂泊感、孤独感、恐惧感可以说是所有犹太人的共同心理。第三部分讲卡夫卡的“犹太情结”在作品中的表现。主要分析其作品对圣经文学母题及艺术手法的继承性。首先“父子冲突”母题中的父亲在《司炉》、《判决》、《变形记》中是实实在在的父亲形象,而在后期作品中演化为一些社会权威,如《在流放地》中的老司令官。并进一步将其虚化,如《乡村教师》中存在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流浪”母题,在卡夫卡的作品中,如《城堡》、《美国》、《地洞》,主要表现了流浪者的漂泊感、孤独感、恐惧感。“牺牲救赎”母题主要表现在作品《耗子民族的歌手》、《乡村医生》中。卡夫卡对《圣经》艺术手法的继承主要有反讽、隐喻等。卡夫卡不仅是一个具有犹太性的作家,还是一个具有世界性的作家。他作品中承载的犹太文化本身具有多重属性,他的创作风格及手法的独特性共同成就了“说不尽”的卡夫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