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项研究主要探讨的是1927~1937年间长江三角洲的米粮贸易问题。 第一章着重梳理了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的传统粮食市场及其在近代的兴替,以及1927~1937年间该区域的米市层级及米粮供需状况。大约在15世纪,“苏湖熟,天下足”的格局被“湖广熟,天下足”的格局所取代。明代末叶,江浙仰赖湖广、江西以及皖南粮食接济的趋势已日益突出,进入清代以后,这种形势更趋明朗化。当时,长江三角洲存在着以苏州、杭州为中心的米市群落。到了清代末叶,以苏州为中心的米市群落,逐渐为无锡米市、上海米市、镇江米市所取代,以杭州为中心的米市群落中,长安镇米市被硖石米市所取代,湖墅米市的繁荣局面则保持到民国年间。另外,根据1927~1937年间长江三角洲的实际情况,本项研究将该区域内的米市分为产地初级市场、产地集散市场、区域集散市场、消费市场四个层级。从供需方面来看,1927~1937年间该区域从总体上看是一个米粮供应充足的地区。 第二章主要介绍了1927~1937年间长江三角洲各层级米市的米粮集散途径及运销方式。各产地集散市场的米粮,多用民船经由大运河、内河水系向外输出。各区域集散市场的米粮输入,多从产地市场经长江、运河及其他内河水道用帆船运载而来,输出时则帆船、轮船、火车并用,但仍以帆船为主。上海输入米粮时帆船、轮船、火车并用,但是以内河帆船输入所占比重最大,转口输出时主要用轮船、火车运载,帆船则很少。南京输入米粮时主要用帆船,火车输入所占的比重很小,转口外运时火车运载所占的比重则明显增加。从总体上看,内河民船水运在长江三角洲各层级市场的米粮运销中均占据重要地位,轮船、火车这些新式运载工具则在米粮长途运销、尤其是米粮转口外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新式运载工具对于整个米粮运销格局的影响还相当有限。 第三章考察的是长江三角洲各层级米市的内部结构和交易程序。产地集散市场的内部结构和交易程序比较简单,但是由于地理位置和交通位置不同,各产地集散市场的内部结构不尽相同。江苏江北有些产地市场,由于来货以稻谷居多,或纯为稻谷,所以在米行之外,还存在稻行这样一种中介或批发机构,有些甚至仅有稻行。产地市场的经纪人多依附于米行,还没有形成正式的独立行业。区域集散市场内部,米行的分工比较清晰,传统的米粮加工机关砻坊多附设于新式碾米厂内部,粮食业堆栈的设立比较普遍。在有的集散市场(如硖石米市),经纪业已开始成为一种独立行业。上海、南京两大消费市场的内部结构异常复杂,从业者种类繁多,分工细密,它们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米粮零售业——即米店或米铺十分发达。另外,这两大消费市场还具有转运的功能,是重要的米粮中转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