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是生活里的阳光,人类社会活动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让生命得以完美的当属音乐。作为文化的一部分,音乐在伴随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形成了人类普遍追求的美的价值和审美的观念,然而在具体的音乐活动中,特定的审美对象和特定的象征意义在个人、群体以及不同的民族和国家里,具有不同的欣赏情趣。交响音乐来到中国并植根于云南,且与云南各民族的音乐融合共生,乃至成为当代云南人不可或缺的艺术生活的一部分,其审美价值的必然性是寓意于特殊艺术情趣的或然性之中的。本文通过追寻昆明聂耳交响乐团的历史踪迹,试图探索交响音乐在红土高原扎根的曲折道路,解读交响音乐与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共生的必然现象。尽管不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社会结构有不同的文化传统,音乐作为人类的共同艺术财富,仍然给予各族人民生活的阳光和美的享受,并为各族人民所热爱和追求,这就是音乐的普遍审美价值之所在。笔者整理的昆明交响乐团从初创、改革、重组到发展,伴随不同时期的时空环境,形成独特的文化艺术特质和独特的象征意义的审美价值。这种特质表现在交响乐创作、演出及社会活动等各个方面。从音乐厅到校园,从大众娱乐到审美赏鉴,从西方经典到民族交响乐,红土高原奏响的交响乐不仅是听觉上的品尝和享受,更是通过音乐语言的传递透视云南音乐文化的历史,解读当下中国梦的民族复兴情怀。中国交响乐在中西文化对话的历史语境中形成,在社会变革的浪潮里获得发展,并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文化力量。透过昆明聂耳交响乐团发展的历史,管中窥豹,可见云南独特的民族音乐文化拓展的文化氛围以及未来的机遇与挑战。当然音乐艺术作为精神产品,在社会变革的大潮来临时,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同样需要人民群众的接受,这就需要舞台化艺术的音乐走下神坛,为民众带去群众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艺术。精神文化的提升和云南本土音乐的现代传播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云南社会文化变迁的缩影,它蕴含了改革开放30年云南文化走过的许多记忆,笔者试图从中理出一点有价值的东西。19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换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昆明聂耳交响乐团的存在,也恰恰体现出她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日益满足精神幸福的一种价值体现。岁月风霜三十载,乐团已然进入了而立之年,应该在历史上对其做一个总结,而这正是笔者完成这个选题的价值所在。本文将以昆明聂耳交响乐团的前身1987年成立的昆明交响乐团到发展至今的昆明聂耳交响乐团的三十年历史沿革作为研究对象。以史料为依托,通过系统整理现存的文献资料,如节目单、演出记录、报刊资料、个案访谈等,从时间层面完成昆明聂耳交响乐团的历程概述,从音乐活动、演出的作品、音乐家等维度研究,探究如何在全球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打造属于云南本土交响音乐的文化品牌,揭示交响音乐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及其发展的艺术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