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昆虫的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均需要有雄厚的昆虫形态学的研究基础,蝶角蛉翅轮廓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但长期以来对这一形态特征的研究十分薄弱,主要原因是缺少对这类特征做精确描述和分析的方法。本论文针对这个问题,尝试了用几何形态学的方法对蝶角蛉翅轮廓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总结蝶角蛉翅轮廓变异的规律和分布格局,探讨翅轮廓的演化趋势。本研究利用椭圆傅里叶分析法量化描述了69属222种蝶角蛉的前后翅轮廓,依据得到的前后翅轮廓的特征数据重构了蝶角蛉的翅轮廓图。从前3个主成分的叠加重构图中,找到了翅轮廓变异的主要位点和变化趋势。翅轮廓样本的PCA散点图揭示了翅轮廓在一些位点上的变异离散方向和变化幅度,同时揭示了多数样本翅轮廓形状与平均翅轮廓形状较为相似的现象。通过对翅轮廓特征的非加权组平均聚类(UPGMA)分析,确定了欧氏距离0.04为翅型分类标准,划分出10种前翅轮廓类型和11种后翅轮廓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222种蝶角蛉共有48种前后翅轮廓组合型,其中的5种翅轮廓组合型Ⅱ-Ⅶ、Ⅱ-Ⅷ、Ⅱ-Ⅲ、Ⅷ-Ⅰ和Ⅴ-Ⅷ是蝶角蛉物种中最普遍的翅轮廓组合型。论文研究了6大动物区系翅轮廓组合型的分布格局,发现翅轮廓的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的排序有高度的一致性,说明翅轮廓变异对物种分化有重要的影响。对典型气候型中翅轮廓组合型分布格局的分析,证明了温带是保留蝶角蛉原始物种比例最多的地区。最后根据分支生物地理学的原理,运用特有性简约性分析的历史生物地理学方法,进一步探讨了翅轮廓组合型的分布,以及动物区系间的关系。所有研究数据都支持以下推断:1)蝶角蛉的原始类型应出现在大陆板块裂解之前;2)Ⅱ-Ⅲ是蝶角蛉最原始的翅轮廓组合型;3)澳洲区和古北区翅轮廓组合型的原始成分比例最大,而新热带区是物种分化最快的区系;4)蝶角蛉的翅轮廓是由原始型向着不同的方向辐射演化的。另外论文还通过对8种蝶角蛉145个样本翅轮廓的分析比较,确定了翅轮廓的量化数据可以作为一个有价值的分类特征,用于蝶角蛉部分属种的分类鉴定。本研究首次利用几何形态测量学的方法对蝶角蛉的翅轮廓进行了量化描述和比较分析,并建立了翅形特征精确的提取和检测方法,研究结果为蝶角蛉科分类学以及系统发育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并为计算机自动识别昆虫物种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