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研究目的: 周围神经的高位损伤和缺损是手外科常见病,历来是临床治疗的难点。周围神经一旦在高位损伤,常可造成神经元的逆行性损伤甚至坏死,影响神经纤维的再生;存活的神经即使得到了及时的修复,由于神经再生速度慢,在再生神经重新支配前,靶器官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性,严重影响高位神经损伤的治疗效果。对于长段的神经缺损,通过神经干的游离和关节的屈曲减轻吻合口张力的能力有限,通常需要做自体神经移植。但自体神经移植存在着供体神经来源有限,供区残留功能障碍,移植神经要经过缺血性改变、瘢痕化,再生神经纤维需经过两个吻合口等缺点,因此临床治疗长段神经缺损的疗效差。神经端侧吻合是近十年来成为研究热点的神经修复技术。其定义为将损伤神经的断端缝合到相邻健康神经干上,或者取一段神经段以端侧缝合的方式桥接于正常神经和损伤神经之间,以使损伤神经功能得到一定恢复的方法。神经端侧吻合法在动物实验和一些临床应用中都有神经功能恢复的报告,它的出现似乎为周围神经高位损伤和缺损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但将其真正应用于临床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对于周围神经缺损,自体神经移植与神经端侧吻合哪个效果更好?如果将缺损神经远、近断端均于正常神经干作端侧吻合,正常神经是否可作为损伤神经再生的桥梁而使损伤神经再生纤维自身连接?这种双端侧吻合与远端的单端侧吻合在疗效上有何不同?双端侧吻合点间的距离对治疗结果有何影响?在治疗神经高位损伤时,将损伤神经在高位端端吻合与远端做端侧吻合的治疗效果孰优孰劣?可否将一段移植神经用端侧吻合的方式桥接于正常神经与损伤神经之间,利用这段移植神经作为桥梁将正常神经再生纤维引入损伤神经,使损伤神经的功能得到更好的恢复?为了解答上述问题,我们进行了下述<WP=60>的动物实验研究。二、研究方法本实验以兔坐骨神经为研究对象,分别模拟临床治疗周围神经高位损伤和缺损的不同处理方法制作动物模型。共分为6个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即神经移植组、神经端端吻合组、神经单端侧吻合组、神经双端侧吻合组1(吻合口间距10mm)、双端侧吻合组2(吻合口间距20mm)、神经双端侧桥接组和正常对照组。于术后各时间段对各组进行大体指标的观测,包括肢体的营养状态,踝关节活动度,步态灵活性及协调性恢复状态,记录趾展反射的出现时间和趾展宽度等。于术后1年对各组如下指标进行观测:镜下指标的观测:包括神经吻合口状态、神经外观、周围血运及粘连状况等;神经电生理学指标的检测:包括神经干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和诱发电位波幅的检测;肌肉收缩功能指标的检测即胫前肌最大等长强直收缩张力的测定和组织学及形态学指标的观测:包括胫前肌湿重测定和神经标本的组织学检测。三、研究结果结果表明神经端侧吻合和神经移植组在胫前肌诱发电位、胫前肌最大强直收缩张力、胫前肌湿重及远端腓神经横断面有髓纤维截面积测定值等方面结果均非常相近,两者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从形态学上比较,两组腓神经再生纤维均以中小型纤维为主,电镜下两组再生神经纤维的髓鞘厚度和轴索直径也十分相像,表明神经端侧吻合与神经移植的疗效相当。端端吻合组在胫前肌诱发电位、胫前肌湿重及远端腓神经横断面有髓纤维截面积测定值等方面均优于端侧吻合组,两者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从形态学上比较,端端吻合组再生纤维多为大型的有髓纤维,而端侧吻合组再生纤维以中小型纤维为主,说明神经端端吻合再生纤维质量优于端侧吻合。但从肌肉功能恢复角度比较,端侧吻合组与端端吻合组胫前肌最大强直收缩张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神经端侧吻合法与端端吻合法在神经功能恢复方面的作用相近。单端侧吻合组与双端侧吻合组相比,两组在胫前肌诱发电位、胫前肌最大强直收缩张力、胫前肌湿重及远端腓神经横断面有髓纤维截面积测定值等方面结果均相近,两者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光镜下两组腓神经再生纤维<WP=61>均以中小型纤维为主,再生纤维数量相近;电镜下两组再生神经纤维的髓鞘厚度和轴索直径相近;结果表明单端侧吻合与双端侧吻合疗效相同。 双端侧吻合组1和双端侧吻合组2在胫前肌诱发电位、胫前肌最大强直收缩张力、胫前肌湿重及远端腓神经横断面有髓纤维截面积测定值等方面结果相近,两者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织学形态上也非常相似,结果表明双端侧吻合口间距对神经功能恢复无明显影响,两者疗效相同。神经端端吻合组与近侧端端吻合+远侧双端侧吻合神经桥接移植组比较,两者在胫前肌诱发电位、胫前肌最大强直收缩张力、胫前肌湿重及远端腓神经横断面有髓纤维截面积测定值等方面结果相近,两者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形态学上比较两组也相同。说明神经端端吻合组与近侧端端吻合+远侧双端侧吻合神经桥接移植组比较,两者疗效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