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将城市社区草根组织视为城市社区场域中的积极行动者。场域中的行动者不是结构的木偶,而是具有极强的能动性,行动者能在结构的约束下积极行动,改造或者重构结构,这些积极行动可以称之行动策略。在城市基层社会,城市社区草根组织处于社区居委会主导的社区场域之中,为了持续的生存和发展,作为积极行动者的草根组织势必形成改变既定结构的成长策略。而城市社区草根组织形成的诸种策略必然基于某种目标激励或约束,这样的目标激励或约束即是促使城市社区草根组织作出策略选择的行动逻辑。本文便是致力于分析和讨论隐藏于城市社区草根组织不同成长策略背后的行动逻辑。通过调查分析发现,L组织、Q鼓艺团和C舞蹈队三个典型文体类社区草根组织大体都经历了从萌芽、初创、壮大到迈向成熟的成长历程,却形成了异质化的成长策略和发展路径。L组织通过转换组织性质、获取认同,吸纳整合、塑造权威,服从社区、俘获资源这些具体成长策略,逐渐形成了依附式发展路径;Q鼓艺团通过打造声势、吸引注意,内部再造、化解危机,配合社区、兑现诺言、使用“弱者的武器”这些具体成长策略,逐渐形成了摇摆式发展路径;C舞蹈队则通过加强内部建设,强化团队意识,积极参与活动、竞争扶持资源,拓展资金渠道、坚持独立自主这些具体的成长策略,逐渐形成了相对自主式发展路径。尽管三个典型文体类社区草根组织在成长过程中,采取不同的成长策略,但究其实质,其行动逻辑却是相同的。这一逻辑由三个方面构成:一是(身份)合法性,二是权力获取,三是资源依赖。具体而言,(身份)合法性包括法律合法性、行政合法性、社会合法性;权力获取包括话语权和参与权的获取;资源依赖则主要是对活动经费、活动场地、项目培训等物质性资源的依赖。本文认为,正是(身份)合法性、权力(话语权/参与权)与资源在社区居委会与社区草根组织之间的不均衡分配和组合促使城市社区草根组织不同成长策略的生成。进一步讲,这一行动逻辑的形成是由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所塑造的。一方面,这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基层治理方式的技术化转向息息相关,国家在某些领域放权于社会,却又通过更精细化地手段再生产着对社会的控制;而另一方面,这也与中国基层社会自主性发展的不均衡、不充分不无关系,正是中国基层社会自主性发展的不均衡、不充分使得处于城市基层社会的草根组织不得不在依附和自主之间变动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