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追求的共同目标。我国是第一个响应联合国号召,制订国家级可持续发展行动方案——《中国21世纪议程》的国家。作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实践,中国提出并开展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但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健康发展需要对其建设成效进行评估,从而需要担当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桥梁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科学度量。
本研究剖析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发展,探讨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应用指标体系和问卷调查方式,评价广东省可持续发展状况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建设成效,实证分析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路径依赖现象,提出克服发展模式的路径路依赖的对策建议。
本研究取得如下理论认识和成果:
1.在一致的基本内涵之外,不同学者、不同国家和地方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好,并直接影响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学者与地方领导对可持续发展的态度和合作关系。在我国,作为哲学理念被接受的可持续发展同可进入操作层面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之间存在很大距离,非常需要学者把抽象的国际可持续发展理念用更加感性的语言表达出来,以争取地方政府对可持续发展事业的支持。作为本土化表达方式之一种,可以把可持续发展概念理解为“满足需要,资源有限,环境有价,未来更好”(16字)。
2.基于可持续发展“16字”理解,可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NREF)。该指标体系在代表区域可持续发展总体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态势的总体层下,设“满足需要”、“资源有限”、“环境有价”和“未来更好”4个评价领域。每个评价领域下设状态层和核心指标。体系中,考虑了当代人的需求(含社会公平)、循环经济的要求(减量化、资源化、再循环)、自然资源的消耗速率(含年变化率以及消耗弹性系数)、制度支撑、市场支持、公同参与(含清洁生产审核企业比例、工业园区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NGO数量、公民对环境保护的关注程度)等因素。
3.根植于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评价,广东省可持续发展指数整体呈现逐渐好转的势头,但下辖的21个地级市差异较大。它们聚类成4类:广州市(Ⅰ);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Ⅱ);珠江三角洲的江门、惠州和珠江三角洲以外的粤北、粤东、粤西的市(Ⅲ);肇庆市(Ⅳ)。珠江三角洲的9市差异显著,分别划入不同的4个组;珠江三角洲以外各市差异较小,都聚类在一个组中。
4.工业革命以来逐渐建立起来的传统发展模式,有其深厚的制度、体制和思想基础,并在社会中形成了一定的既得利益集团。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实质是在原有系统的发展中加入一个新的力,对系统进行调控,使系统持续地发展、演化下去。基于问卷调查与分析,我国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经过近20年的发展,在促进领导和公众发展观念的转变、实验区经济发展和环境状况改善等方面取得较好成绩,但也存在实验区工作纳入政府的决策管理不够,规划执行不到位,对外交流少,评价体系不一致等问题。
5.广州市天河区、汕头市南澳县和东莞市清溪镇分别代表了城区型、县域型和建制镇型三种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类型。它们从建立以来,总体可持续发展指标不断提高。然而,存在非常显著的路径依赖现象,集中表现在经济发展模式上。在由传统发展模式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过程中,各实验区仍普遍出现追求GDP增长速度,热衷招商引资、通过高投入拉动经济发展,相对忽视人地关系的改善,忽视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路径依赖现象严重阻碍了实验区建设取得预期效果。
6.鉴于上述情况,广东省可持续实验区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加大力度摆脱路径路依赖,全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强力推进从思想观念的转变,制度创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推进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突出创新之处包括:
1.建立一套科学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NREF)。该指标体系的特色在于植根于可持续发展内涵的本土化理解,容易为中国地方所接受。总体层下,体系设“满足需要”、“资源有限”、“环境有价”和“未来更好”4个评价领域,体现了循环经济的要求,把自然资源的消耗速率、制度与市场支持纳入考虑范围。
2.指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实质是人类系统的演替,在原有系统的发展中加入一个新力,对系统进行调控,使系统持续地发展、演化下去。基于问卷调查与分析,我国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在促进发展观念的转变、改善经济发展和环境状况等方面取得较好成绩,但存在规划执行不到位、评价指标不一致等问题。
3.广东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存在显著的路径依赖现象,集中表现在经济发展模式上。在由传统发展模式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过程中,各实验区仍普遍出现追求GDP增长速度,忽视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路径依赖现象严重阻碍了实验区建设取得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