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耶夫·维索尔伦语用综观顺应论从认知、社会、文化的整体视角解释语言的使用,提出使用语言即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适应交际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相对于英美传统语用学的“语用分相说”,语用综观论试图为语用学研究提供一个连贯统一的理论框架。本文从语用综观论视角出发,依据综观视角下的语用顺应理论,对翻译过程及相关焦点问题进行了研究,旨在通过探讨翻译过程中译者做出的各种选择顺应活动,描写并解释翻译过程中译者与语境选择顺应的关系,从新的视角认识各种翻译现象,并试图建立以语用综观顺应论为基础的翻译选择顺应模式。第一章综述了翻译研究所呈现出的明显发展趋势,即从规定性研究逐渐向描写性和解释性研究转向,从跨学科向多学科与多视角转向。本文认为维索尔伦所提出的语用综观理论框架对重新审视翻译过程及其翻译研究中的基本问题,提供了一个极为有益的视角,对于建构更有描写力和解释力的翻译研究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第二章回顾了近二三十年来“分相论”语用学的发展及其在翻译研究中的指导与应用,指出这种对语用与翻译关系的探讨,多是从某一语用因素出发研究其对翻译的影响,难以构成一个连贯统一的翻译理论模式。翻译学要想成为一门真正的学科,必须探求建立一种新的理论框架,使诸多翻译问题在这个框架内都得到比较满意的解释。语用综观论的视角对翻译研究有望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第三章首先指出翻译过程研究关乎到如何认识翻译的本质问题,然后分析了以往翻译过程研究的主要模式及其局限,并根据语用综观顺应论,提出翻译就是译者在不同意识程度作用下不断做出的跨语言转换活动的动态选择过程。它包括四个方面:翻译过程语境相关成分的选择与顺应,翻译过程语言结构成分的选择与顺应,翻译过程选择与顺应的动态特性,以及翻译过程选择与顺应的意识突显度。第四章探讨译者语篇语境对选择顺应的制约。如果把翻译过程看作由原语语篇向译语语篇的转换过程,翻译过程的选择所要顺应的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语境,而是译者语篇语境,这一新概念将语篇语境和翻译语境有机结合起来,并植入了译者语境视野,以选择顺应为主线,构成了应用综观顺应论研究翻译过程的基本框架。这一框架不仅重新组合了各种语境因素,而且揭示了翻译的双重语境化过程中翻译与语篇的互动关系,也为描写解释与翻译选择过程相关的基本问题提供了思路。第五章借鉴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尝试引入了“有声思维数据分析法”和“选择网络分析法”,首次从选择顺应的角度探讨了这两种方法应用于本研究中的可行性,并提出翻译选择过程具有非线性、复杂性、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等特征。第六章讨论了翻译选择顺应论所涉及的几个焦点问题。(1)指出译者选择哪一种翻译策略和原则,受到译者和译文读者的语境视野制约,因而译者通常在认知、社交、物理世界三方面做出顺应。同时认为由于语境的动态生成特性,翻译策略和原则的选择呈现动态顺应性。(2)鉴于译者意识突显程度不同,优化的翻译策略原则只能是相对的,而正确理解最小最大原则才会提高选择顺应理论的解释能力。(3)“翻译常态”是描写译学的核心概念,被认为是决定翻译选择的最主要因素。通过与顺应论中的“社会心智”相比较,指出可以将这一概念合理地纳入翻译选择顺应框架中。(4)借助综观论的语境视野概念,首次阐明了译者的焦点地位,并以此为依据解释了译者选择过程中的顺应性叛逆现象。(5)讨论了翻译选择顺应模式对翻译教学的启示:以过程为导向,强化翻译语篇语境意识,提高学习者以选择为特征的翻译能力。第七章余论部分再次阐述了引入综观视角对于建立连贯统一的翻译研究框架的特殊价值,并明确指出不可将翻译选择理想化,译者必须正视选择过程所伴随的潜在风险或不完备性,每一项选择都有可协商性,这是完整理解翻译选择顺应模式的重要前提。此外,论文尝试提出了翻译选择顺应模式所引发的一些相关课题思考,并展望了这一翻译研究模式的发展前景。本文的贡献体现在:其一,首次在语用综观顺应论框架内系统论证了翻译活动的选择顺应过程。其二,尝试移植了研究译者选择行为的两种实证方法,明确阐述了翻译选择的性质。其三,对语用综观论的语境概念加以扩展,构建了以译者为视野焦点的翻译语篇语境框架。其四,在翻译选择顺应理论模式指导下,探讨了这一模式对革新翻译教学理念及方法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