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方性知识强调的是知识的“地方性”,知识与当地人、生存条件或文化情境、人类行为和世界观等有着密切关系。西南民间陶器的地方性知识是其赖以生存的土壤,是其手工艺的内在动力。本文通过阐释人类学的概念:“地方性知识”的角度,选取了傣族慢轮陶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田野考察法和比较研究法对这个地区民间陶器的地方性知识进行研究。结合西南地区民间陶器相关传统文化等背景资料,探寻其陶艺背后所蕴藏的文化以及文化变迁。发掘与研究傣陶的地方性知识,分析傣陶民间陶器地方性知识的特点与演化规律,总结概括该地区所具有的传统陶文化背后的文化原型。并为民间陶器的现代性传承提出可建设的意见。本文共分为七个章节,从第二章开始,通过提出民间陶器目前面临的窘境为开端,第三章到第六章为阐释傣陶地方性知识的内容,通过手工技艺地方性知识的四个特征来理解傣陶。最后第七章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傣陶地方性知识整理总结,另一部分是笔者的这个田野个案为民间陶器发展传承的困境提出一些可建设的意见。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通过地方性知识的四种特性来理解傣陶文化。从而认识到傣陶技艺是西双版纳傣族时代变迁的缩影与一种西双版纳傣族人民生产生活的文化原型。人的生物基础的“无意识”决定了傣陶这种技艺在一种“集体无意识”中不断被延续,传承。又在傣族不同时期的不同文化环境中,更迭、演化、发展。由于人的主动性,可以改变所处的文化环境,文化环境又左右影响着文化原型。傣族制陶的性别规范的变迁是一种文化原型被文化环境所影响的表现。民间陶器的制陶人需要正视陶器的地方性知识的传承问题,若只传承技艺而忽视技艺背后所赋予的文化内涵,结果只能造成标签单一,形单影只的形象,这是一种主动放弃文化的行为。而面对商业经济的趋利性,若选择走陶艺的“去技艺化”这条捷径,是一种被动放弃文化的行为。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这两种放弃文化、对自身文化认知度不够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正如费孝通老先生所提的文化自觉一词。在面对当下的经济时代,制陶人要对自己本地区本民族的民间陶器技艺的历史形成有深刻的认识。不仅弄清楚技法的具体传承步骤。还要理解扎根于本地区的技艺的原创性、技艺对自然条件与文化环境的适应性、技艺与民俗文化宗教之间的联系、特有的制陶人身份的存在与变迁等。只有对于这些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才有信心来面对时代的浪潮,发展的同时而不失自己本地区民间陶器的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