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宋是杜学研究史上最辉煌的篇章之一。杜甫这位生前穷愁潦倒、漂泊行吟的诗人,在后世逐步被推上“千古第一诗人”的宝座,有宋三百年的陶铸是最为关键的一段时期。在宋代,杜甫的影响早已超出了诗歌乃至文学的领域,而成为整个时代文化的典范。目前,学界对于宋代杜学的研究已有相当可观的成果,如蔡振念教授的专著《杜诗唐宋接受史》,林继中教授的论文《杜诗与宋人诗歌价值观》以及其他大量对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人的杜诗接受进行个案分析的论文等等。但从文化视角出发,全面阐释杜甫与宋代文化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拙稿尚属首创。拙稿在写作过程中,力图将接受美学、文化学、社会学、比较诗学等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完整地纵向勾勒两宋杜甫接受的观点及脉络,并横向描述这一接受对宋文化各个层面所产生的影响及表现。 宋代的杜甫接受实质是唐、宋文化整合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第三次转型的背景下发生的。中唐至北宋时期,中国文化在继春秋战国之际和汉魏之际以后发生了第三次转折,它结束了门阀士族的贵族文化形态,逐步开启了庶族地主的相对平民化的文化形态,中国封建文化开始步入成熟期。而爆发于天宝末年(755)的“安史之乱”,不仅是唐王朝由盛转衰及整个封建社会由前期到后期的转折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第三次转折的关捩。杜甫,就是在这个关键时刻应运而生的历史性人物。他一方面对前代文化传统进行了“集大成”式的总结,另一方面,也濡染了转型期的文化精神,与宋代文化取得了内在的一致;而杜甫伟大的人格和完美的诗歌,又为宋人提供了充足的接受资源。这也是杜甫不是别的什么人能在宋代引起广泛关注并成为一代宗师的主要原因。 杜甫声名之盛,肁始于中唐元和(806-820),极盛于北宋元祐(1086-1094)之后。中晚唐人学杜,多是执其一端,属自发行为,尚无推其为宗主迹象。而宋人尊杜,却是一种社会审美风尚的带动,是一种集体行为。自北宋建国,宋王朝即着手加强中央集权,重整伦常纲纪,中唐的儒学复兴运动至北宋中叶再度振起。但北宋再兴之儒学不是对先秦儒学的简单复制,而是以儒家伦理纲常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建立的一种兼有精致的思辨形式和现实纲常内容的哲学,理学即发端于此。宋代由此也形成了以理性精神为核心,兼具道德性与政治性、学问气和书卷气、个性化与休闲化的文化精神。宋人在这一特定文化心理制约下,对传统重新进行了筛汰和选择,他们先后规摹过很多对象,包括白居易、姚合、贾岛、李商隐、韩愈等,但只有杜甫以其忠君爱国的崇高人格和